刊登日期 : 2023-04-11
中國思想和西方思想做對比,根本差別在哪裏?簡單一句話是,中國人「論道」。儒、道、佛都論道,沒論出來(西方區分的)「兩個世界」,還是只有一個世界。
宋代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大學》排在首位,叫「初學入德之門」。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叫「三綱領」。這短短一句話,非常能夠表現中國文化精神、中國哲學的根本特徵。
王德峰看「明德」為人的「仁心」 惟容易被利害得失所遮蔽
首先,第一句話「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第二個「明」跟「德」連在一起,叫「明德」,還要對這個「明德」來一個「明」叫「明明德」。
為甚麼?「明德」是指我們本有的「仁心」。我們每個人都有,譬如「赤子之心」,一定是明德,所以「君子不失赤子之心」。
仁心有「四個善端」,分別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把它跟西方哲學比較一下,特別是跟西方基督教比較。
按照西方基督教的觀念,人原本是有「罪」,那叫「原罪」,不叫「明德」。所以人的希望在信仰上帝、侍奉上帝、敬重上帝、敬畏上帝、等待上帝對我們這個有罪的靈魂進行拯救。我們的靈魂,對自己的罪孽是無能為力的。
「明德」是天地之性,我們肉體給我們器質之性,「食色性也」。我們要飲食,我們要男女,我們有各種利害得失、趨利避害的要求等等,這一切都會讓我們的「明德」被遮蔽。

於是有一個工夫一定要做,叫「明明德」。但是前提是要有東西好「明」。我們都有「明德」,讓它再度呈現出來,叫「明明德」,這叫「復性之工夫」。
如何「明明德」?把自己關在房間裏,一個人苦思冥想,就能夠把「明德」「明」出來?不是的。
延伸閱讀:王德峰看西方追求世界改造論 中國《金剛經》觀世界「緣起性空」
王德峰看「明明德」復性工夫 要體察人民生活 方能達到至善境界
第二句話來了,「在親民」。
親民是明明德的途徑,指進入和體察人民生活,那叫「親民」。
不是你做了君王要親民,做了官員要親民,而是我們每個人都親民,我們都在真切的體察人民生活,也身在其中。這是我們「明明德」的唯一途徑。
然後第三句叫做「在止於至善」,是講人生的最高目標,達到最高的完善,這就是做人要有的目標。
總括來說,第一個講明明德,是復性之工夫。第二,這個工夫在哪裏做?體察人民生活,正確的體會在人民生活中體現的天道。然後身體力行,達到個人的人生價值的完美,「在止於至善」。這就叫「三綱領」。
王德峰看中國人的真理源自情感 西方的真理着重邏輯

我們把「三綱領」跟西方哲學比較,跟柏拉圖比較一下,差別就很清楚了。真理不懸在現實人世之外,而就在人世之中。
中國思想來跟西方思想作比較,比較出來有兩點最基本的認識。
第一點,我們不承認一個彼岸的世界,說真理在這個彼岸世界裏。
第二點,我們中國人所能接受的真理,並不是邏輯的真理,不是理性邏輯的真理,而是生命情感的境界。
延伸閱讀:王德峰看西方文化源頭 由希臘神話世界至柏拉圖的理念世界
讀西方哲學卻不是這樣。
黑格爾的《邏輯學》是一個一個範疇推演的,每一步的推演都是在邏輯上嚴密的,無可指摘,但是你身為讀者一定要理性的思考,一環一環的跟上去,不能有半點差錯。
西方哲學的著作,鍛煉我們的頭腦,把我們的理性思考訓練得十分徹底和周密,效果跟學數學差不多。
中國哲學滋養我們的心靈,因為它涉及到我們心靈本身的種種生命情感。你讀得懂這一段是因為你有過這一份生命感受,你讀不懂那一段是因為你的人生還沒有這份感受。你別指望現在就懂,你把它背下來就可以,以後會懂得。
所以,我們中國國學教育的傳統就是從小孩開始,不是讓他理解,而是讓他背下來。
我們覺得這個方法太機械化、不太好,不像西方的學習、教育,一套方法都是以理解做前提的。
智商跟根基不是一回事,所以中國哲學著作中,它的文字表達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充滿了形象、比喻、例子、暗喻,有文學的價值。
一句話並不是把它推理出來的,而是直接告訴你的。你不接受,那你慢慢去體會。中國古代的聖人就是直接將所見的,就說出來了,這叫直覺的真理,直觀的。
相反,西方哲學是推理的真理。(九之七)
(轉載自明師在你心中@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當代中國》平台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