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1-18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这是海德格尔(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动物没有语言,除非你在比喻的意义上才有,所以它们没有世界,只有环境。人有语言,于是能有一个世界,大地、山川、星辰、河流向人类呈现出来。
万事万物,整个宇宙向人类呈现,因为人是在语言中了。
王德峰看汉语形成中国人思想情感 宗教亦不能取代中国文化精神

《圣经》里,上帝造人这段故事包含着智慧。上帝怎样造人?用泥土造。用泥土造出人的形体,但这时候还不能叫做人,还差最后一道工序。
最后的工序是什么?对着这个形体吹口气。为什么要吹一口气?让他有了语言。因为有了语言,人有了世界,所以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经验,都是在语言中的经验。人对世界的基本理解,都是在语言中的理解。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形成的最基本生存情感,也是在语言中形成起来的生命情感。人所形成的人生基本态度,也是在他所属、所在区域的那个母语给他的。所以,只要汉语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我们就仍然在中国思想中,我们仍然是中国人。
要让中国人不称其为中国人,不是靠到处传教,譬如把基督教在中国推广得愈广愈好,终于慢慢地中国成为了一个基督教国家。大家别相信这件事情。即使基督徒数量增加,绝不足以说明基督教在中国形成了可以取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力量。
除非有一天汉语消失了,我们才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中国思想和智慧里,也就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人生态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之中。
延伸阅读:中国引进西方知识和生活模式 王德峰:不会变成西方人
王德峰举例“缘份”翻译英语 难有兼具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解释

一个语言的消逝,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框架的消失、生命情感的特征的消失。所以,我们不管怎样向西方学习,我们仍然是中国人,根源就在汉语。凡是能够体现、凝聚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汉语的词语,没有一个能够翻译成欧洲语言。
例如《道德经》在很早时候已翻译为德文、英文、法文等版本,但在翻译时其实都犯错了。后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发现翻译出现问题,然后下了很大的决心,要自己来翻译。但是他没办法翻译,于是找来一个母语是汉语而常年在德国从事学术研究的人。
两个人就合作了。海德格尔跟这位华人用了三年时间,但最后还是失败告终。海德格尔聊以自我安慰的方法,是请了一个懂得写书法的华人,从《道德经》里面摘取了两句话,写成一幅对联,挂在他的办公室,每天看看就是了。
所以,这个问题的根本,我们现在看到了。中国儒家、道家或者佛家思想,也就是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国文化精神的词语,都是无法翻译成为欧洲语言的。
例如中国人经常用到的词语“缘份”。若你把“缘份”这个词翻译成英语,会是怎样?“我认识你,真是缘份啊!”我们感慨地说了一句话,你马上听懂了,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第一层意思,就是我认识你,不是预先我计划好的,是没有计划过,偶然性的。
但是我们同时拥有缘份来说的必然性。为什么?500年修来同坐一条船。这个是500年修来的必然性。
延伸阅读:王德峰看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总而言之,就是必然性。在“缘份”这样词语、词汇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在里面。或者你会找到英语单词的意思是必然性,它叫necessity,但你能够在英语中找到一个词同时表示偶然性和必然性吗?是没有的。
这种事情跟中国人讲,都会明白。但跟欧洲人讲,他们怎样能够明白?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差别,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九之四)
(转载自明师在你心中@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当代中国》平台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