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看汉语凝聚中国文化精神 无法翻译为外语去理解

编辑︰黄皓颐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这是海德格尔(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动物没有语言,除非你在比喻的意义上才有,所以它们没有世界,只有环境。人有语言,于是能有一个世界,大地、山川、星辰、河流向人类呈现出来。

  万事万物,整个宇宙向人类呈现,因为人是在语言中了。

王德峰看汉语形成中国人思想情感 宗教亦不能取代中国文化精神

上海街头
王德峰表示,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积淀和保存了中国思想和智慧,因此,只要汉语存在,我们仍然在中国思想中,仍然是中国人。(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圣经》里,上帝造人这段故事包含着智慧。上帝怎样造人?用泥土造。用泥土造出人的形体,但这时候还不能叫做人,还差最后一道工序。

  最后的工序是什么?对着这个形体吹口气。为什么要吹一口气?让他有了语言。因为有了语言,人有了世界,所以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经验,都是在语言中的经验。人对世界的基本理解,都是在语言中的理解。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形成的最基本生存情感,也是在语言中形成起来的生命情感。人所形成的人生基本态度,也是在他所属、所在区域的那个母语给他的。所以,只要汉语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我们就仍然在中国思想中,我们仍然是中国人。

  要让中国人不称其为中国人,不是靠到处传教,譬如把基督教在中国推广得愈广愈好,终于慢慢地中国成为了一个基督教国家。大家别相信这件事情。即使基督徒数量增加,绝不足以说明基督教在中国形成了可以取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力量。

  除非有一天汉语消失了,我们才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中国思想和智慧里,也就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人生态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之中。

  延伸阅读:中国引进西方知识和生活模式 王德峰:不会变成西方人

王德峰举例“缘份”翻译英语 难有兼具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解释

情侣
王德峰指出,中文字词蕴含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文化精神,例如“缘份”一词,同时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含义,是难以在欧洲语言中找到合适的翻译字词。(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一个语言的消逝,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框架的消失、生命情感的特征的消失。所以,我们不管怎样向西方学习,我们仍然是中国人,根源就在汉语。凡是能够体现、凝聚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汉语的词语,没有一个能够翻译成欧洲语言。

  例如《道德经》在很早时候已翻译为德文、英文、法文等版本,但在翻译时其实都犯错了。后来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发现翻译出现问题,然后下了很大的决心,要自己来翻译。但是他没办法翻译,于是找来一个母语是汉语而常年在德国从事学术研究的人。

  两个人就合作了。海德格尔跟这位华人用了三年时间,但最后还是失败告终。海德格尔聊以自我安慰的方法,是请了一个懂得写书法的华人,从《道德经》里面摘取了两句话,写成一幅对联,挂在他的办公室,每天看看就是了。

  所以,这个问题的根本,我们现在看到了。中国儒家、道家或者佛家思想,也就是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国文化精神的词语,都是无法翻译成为欧洲语言的。

  例如中国人经常用到的词语“缘份”。若你把“缘份”这个词翻译成英语,会是怎样?“我认识你,真是缘份啊!”我们感慨地说了一句话,你马上听懂了,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第一层意思,就是我认识你,不是预先我计划好的,是没有计划过,偶然性的。

  但是我们同时拥有缘份来说的必然性。为什么?500年修来同坐一条船。这个是500年修来的必然性。

  延伸阅读:王德峰看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总而言之,就是必然性。在“缘份”这样词语、词汇中,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在里面。或者你会找到英语单词的意思是必然性,它叫necessity,但你能够在英语中找到一个词同时表示偶然性和必然性吗?是没有的。

  这种事情跟中国人讲,都会明白。但跟欧洲人讲,他们怎样能够明白?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差别,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九之四) 

  (转载自明师在你心中@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当代中国》平台的立场)

相关标签
日出

王德峰看中华民族独有智慧 凡事包含对立面 苦尽必甘来 处高峰仍要警觉

2023-05-09

植树造林 莫过清明

  你知道吗?自古以来,中国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所以也有人把清明节称为植树节。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是一个农谚,因为清明节前后,气候条件很适合树木生长,树木种植以后,成活率高,生长快。

  这句农谚没有文献出处,但《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即是此时种植树木成活率高,适宜植树。

生活日常

王德峰解说《大学》“三纲领” 人人亲民关爱是做人目标

2023-04-11
希腊神话

王德峰看西方文化源头 由希腊神话世界至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2023-03-07
男女恋爱

王德峰看西方追求世界改造论 中国《金刚经》观世界“缘起性空”

2023-02-14
学习外语

中国引进西方知识和生活模式 王德峰:不会变成西方人

2022-12-28
中国画和西洋画

王德峰看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2022-12-05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中国经济-中国上海
罗思义
罗思义

罗思义:只有把中国变成西方 才能阻止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2025-04-06
外国人游览故宫
杨荣文
杨荣文

杨荣文鼓励西方年轻人到中国 认识中文 建立未来资产

2025-04-04
中国科研
张维为

张维为:比较64项前沿技术 中国53项排名第一 美国仅11项

2025-04-04
5.16中俄联合声明
温铁军

温铁军拆解中俄农业合作的喜与忧

2025-03-06
罗伦斯将军 潮游三国

三国旅游|成都北上三星堆遗址 打边炉遇马岱墓碑!

2025-02-09
狒狒照镜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导航 狒狒照镜的启示

2025-02-05
紫禁城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对“天下”的想像:国际秩序总依靠力量和利益

2025-01-12
中国与美国
编辑之选

高志凯:不管谁当总统 中美关系都会经历惊涛骇浪

2024-11-04
天安门广场、白宫
马凯硕

马凯硕:是时候与非西方开展对话了

2024-09-19
香港达德学院是共产党在港建立的一间大专院校。校舍原是泷江别墅,芳园是别墅的别称。
丁新豹

丁新豹回顾达德学院 汇聚共产党专才的香港大专院校

2024-08-01
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週,机器人表演
金灿荣

金灿荣看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地位举足轻重

2024-07-03
当代中国 时评

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中国人的“长寿密码”有哪些?

2024-04-02
共同富裕
Qiyuan Lu
卢麒元

卢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国扩大经济共同体成关键

2024-02-15
中国在智慧科技养老上仍有很大发挥空间
新华网 时评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术赋能养老服务

2023-06-13
人民币暂时难以取代美元地位
雷鼎鸣

雷鼎鸣看中国经济|人民币取代美元的障碍

2023-06-07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看东西方人生态度大不同 西方哲学不能变成中国思想

2023-06-01
中青时评

“铁路+旅游”激发旅游市场新动能

2023-05-30
中美关系尚未到解冻阶段
环球时报 社评集

中美关系|欢迎中美关系“解冻” 但美国必须来真的

2023-05-27
呼伦贝尔草原
陈万雄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

2023-01-06
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落实多边主义
央视快评

中国经济|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

2022-09-17
霞飞宸

霞飞宸解说马远《水图》:取材及手法绝无仅有

2022-08-25
 美元人民币
翟东升

翟东升从日德汇率政策 预示不干预人民币升值利多于弊

2022-08-16
当代中国-林奋强-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香港第一次
林奋强

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 香港第一次

2021-12-20
当代中国-名家-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2021-12-16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樊锦诗

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2021-12-07
当代中国-名家-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张信刚

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2021-11-12
当代中国-名家-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莫言

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2021-08-02
当代中国-名家-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 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2021-06-17
当代中国-吴家玮-吴家玮穷小子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吴家玮

吴家玮穷小子 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2021-03-08
当代中国-李光耀-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李光耀

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2020-12-28
当代中国-单霁翔-今年故宫600岁
单霁翔

修缮保育 北京故宫迎来600岁生日

2020-12-09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