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0-11-09
32歲那年,美國人潘維廉攜家帶口來到福建廈門,就此定居;又32年過去,而立青年已到花甲,金髮也已斑白。潘維廉的半生時光都投身中國教育,同時不倦地行走、了解和感受着這片土地。當別人說,他是一個熱愛中國的「老外」(內地對於外國人的稱呼),他會用流利的中文回答:「我是『老外臉老內心』,所以就是『老內』」。他不僅成為福建第一位外籍永久居民,對中國教育也做出貢獻。
投身中國教育 幫助設立全國領先專業
說起和廈門的緣份,源於他1976年在台灣當兵時,與在當地長大的美國女孩蘇珊相識。因為對中華文化共同的興趣,二人相戀並結婚。1988年,獲得管理學博士學位的潘維廉放棄美國的高薪工作,在妻子鼓勵下帶著一家人來到廈門。
學習了一年中文後,潘維廉開始在廈門大學管理學院任教。正值改革開放,廈大計劃建立一個全國領先的MBA專業,「讓我先幫一年,沒想到又幫了第二年、第三年⋯⋯直到現在。」對於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教育來說,這算得上是一個創舉。
回憶起剛定居廈門的日子,潘維廉還記得狹窄、坑窪的道路,一家人靠一輛人力三輪車穿梭於大街小巷;房子每天停電,公寓樓斷水有時會持續三四天。如今,廈門已是一座美麗的「海上花園」,吸引了各式商業和高新產業。他打趣說:「很多人特地來廈門旅遊,我和妻子卻一年365天都在享受假期,我們從不厭倦。」
從中國教育到環遊中國
1994年,潘維廉靠在中國教育領域的付出,攢錢買下一架麵包車,開始了環遊中國之旅。他在3個月內行駛4萬公里,從廈門到杭州、南京、青島、北京、內蒙、西安、西寧、拉薩、成都、廣西、海南島等地,幾乎踏遍全國。旅途中,內陸地區的落後貧窮,與百姓的善良好客,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管到哪裏,雖然不知道我是誰,人們都會說『你來,進來喝茶』、『吃過了嗎』,非常好客、友好。」有一回,車子在青海沒了汽油,當地部隊送了他一大桶汽油。自己尚且貧困,卻無私為他人提供幫助,這讓身在異鄉的潘維廉深受感動。他常說自己不見外,是因為中國的民眾已把他當成了自己人,自己又何必見外呢。
潘維廉一直希望能重走中國,看看20多年來的變化。去年7月,他實現了這個心願,用31天時間再次踏足26個省市區。他发現大家的生活改變了很多,最直觀的變化是道路,西部地區如今已有了便捷的高鐵、明亮的隧道和平坦的公路。而更深層的感受是,他發現當地人變得自信了。
潘維廉常說一句話:「最大的機會在未來。」因為對這片土地和人民的了解,他堅信未來會更好。幾十年來,他也身體力行地向美國的家人朋友、向世界介紹着中國,他將自己與家人的上千封通信集結成厚厚的一本書《我不見外——老潘的中國來信》,並繼續在這裏生活、感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