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1-01
說到同心守護敦煌藝術遺產的莫高窟人,先談一班20世紀30年代之前誕生的前輩。
敦煌壁畫臨摹大師段文杰
實習時期,有幸見到了段文杰先生(享年94歲)。他是重慶國立藝專的高材生,主攻國畫。他被張大千在重慶舉辦的「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深深吸引,決心畢業後要去敦煌「看一看」,一睹敦煌藝術風采。
1946年,他一到莫高窟顧不上休息,就直接向洞窟走去。段先生說「我真好像一頭餓牛闖進了菜園子,精神上飽餐了一頓。接連幾天,我都是在洞窟中度過的。有時甚至忘記了吃飯。」他完全沉醉在敦煌壁畫藝術的海洋中。
他還說:「當我身臨其境,面臨觀賞敦煌壁畫和彩塑之後,感到原來打算搞個一年半載的想法是太短了,對於這樣一座巨大的藝術寶庫,面對如此眾多的藝術精品,不花個幾年、十幾年的時間來臨摹和研究,是理解不透的。」就此,段先生下定決心留下來,紮根在敦煌,為敦煌藝術的臨摹和研究奉獻了一生。
他的臨摹作品達到了得心應手,形神兼備的地步,並總結出客觀臨摹、整理臨摹、復原臨摹的方法,無私傳授給大家,提高了研究所臨摹的整體水準。他長期臨摹實踐,閱讀古籍和佛經,在深入研究敦煌藝術的基礎上,撰寫了許多敦煌美術史的論文,是敦煌美術史的拓荒者。
延伸閱讀:樊錦詩憶莫高窟第一任所長常書鴻 一生侍奉藝術寶庫不言悔
敦煌石窟「活字典」史葦湘
1962年我和其他三位同學到莫高窟實習,史葦湘先生(享年75歲)帶領我們觀看洞窟,聽史先生的講解,使我們學習敦煌石窟藝術收穫良多。1943年,他還在四川省立藝專就讀的時候,曾有機會協助張大千舉辦敦煌壁畫臨摹展,那是他第一次領略敦煌石窟藝術。張大千告訴他:「要做一個中國畫家,一定要到敦煌去。」讓他激動不已,恨不得立馬奔赴敦煌。
史先生是1948年到莫高窟工作的。他說:「第一次進入石窟時,我被這些古老瑰麗的壁畫和彩塑驚嚇得發呆了。假若說人間確曾有過什麼『威懾力量』,在我充滿三災八難的一生中,還沒有一次可以與初見莫高窟時,心靈上受到的震撼與衝擊可以比擬。……我是處在一種持續的興奮之中,既忘卻了遠別家鄉離愁,也沒有被天天上洞窟的奔波所苦,彷彿每天都在享用無盡豐美的綺筵盛宴。……每一個洞多像我小時候玩過的萬花筒,決不重複地變換着場景,……如饑似渴的參觀,彷彿着了魔。」自此史先生一生與敦煌相依相伴,潛心臨摹和研究敦煌壁畫藝術。
他除了對各個時期的代表作進行臨摹外,還臨摹了一批小型的生活畫、服飾、飛天、圖案。後來,史先生主持創建了以敦煌文獻資料為主的資料庫,為研究人員開展敦煌學研究提供了充足的資料和資訊,他也被譽為敦煌石窟的「活字典、活資料」。
敦煌石窟保護專員孫儒僩
孫儒僩先生,是那時研究所招聘來專門負責保護石窟的專業人員。他是1947年到莫高窟,原本在四川省立藝專學習建築,畢業之後被分配到重慶一家建築公司,工作期間,收到同校校友發來的電報,說敦煌藝術研究所正在招聘建築專業的工作人員。當時的他對敦煌還幾乎一無所知,經諮詢老師後,老師向他介紹了莫高窟的壁畫、雕塑和古建築如何精美絕倫,孫儒僩先生決定去敦煌待兩年試試。
當他風塵僕僕地出現在莫高窟滿山神佛面前時,最初的想像變成震驚,他已經忘了過兩年就離開的打算,就喝着宕泉河苦澀的水,開始測繪木結構窟簷,臨摹壁畫中的古建築形象,探索用各種方法治理風沙……就這樣,原本計劃待兩年的孫先生,不僅年復一年地留了下來,成為敦煌石窟保護專家,而且把他的心上人李其琼先生也請到了敦煌,從事壁畫臨摹和研究。
孫儒僩、李其琼(享年88歲)兩位先生共同以一生的智慧和汗水為敦煌石窟的保護和研究做了很大貢獻。現在,96歲高齡的孫儒僩先生,是唯一健在的老前輩,他的老伴雖已駕鶴西行,但他仍時常關心敦煌石窟的保護,老人鬢髮如霜,惟有鄉音不改:「我這輩子都不後悔去了敦煌!」
延伸閱讀:敦煌莫高窟 世上最完整佛教藝術寶庫
敦煌石窟修補高手竇占彪
提到敦煌石窟保護,不能忘了竇占彪師傅(享年73歲)。他既能幹木工,又能幹泥瓦工。當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之初,他就來到了莫高窟。
他性格開朗,雖然未上過學,但天資聰明,心靈手巧。幾乎每個洞窟都有竇師傅的身影,他爬上爬下修修補補。莫高窟的泥、木工程和修復文物,都離不開竇師傅。如修造臨時棧道,做防沙檔牆,為修復文物或臨摹高處壁畫,搭設大型和小型的手腳架。一些塑像離開了牆壁,肢體前傾,是竇師傅想出辦法,既不影響原作的保護,又使傾斜的塑像恢復了原位,重新得以固定。他配合李雲鶴先生成功對洞窟通道壁畫做了整體搬遷。總之,竇占彪師傅為敦煌石窟的保護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樊錦詩敬佩前輩們對敦煌石窟的使命感
我到敦煌實習的1962年,常書鴻、段文杰先生他們已經在莫高窟工作和生活了將近20年的時間。當時我不能理解他們為什麼能長期堅持在這樣艱苦的地方,可他們在艱苦環境中毫不畏懼,樂觀開朗,埋頭苦幹,堅韌不拔的精神,讓我由衷敬佩。
後來,我慢慢想明白常書鴻、段文杰等先生為代表的第一代莫高窟人立志堅守敦煌,不僅出於對偉大藝術的熱愛,更重要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中華文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正是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們生出大無畏的精神來。
前輩們篳路藍縷,以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初創了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弘揚事業,並為敦煌事業的長久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八之三)
(轉載自中華學社《中華大講堂》系列,內容和標題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