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錦詩憶敦煌莫高窟圓夢 無懼生活艱苦守護藝術遺產

編輯︰黃皓頤

  我的祖籍是杭州、生於北京、長於上海、求學北大,大學畢業後,到甘肅西端負責保管敦煌莫高窟的敦煌文物研究所(現在的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早在中學的歷史課本中,讀到敦煌莫高窟的課文,從此,就夢想要看看莫高窟。在就讀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最後一學年,終於趁着到莫高窟畢業實習的機會,實現自己多年來希望親眼目睹莫高窟風采的夢想。

樊錦詩初進敦煌莫高窟洞窟 驚歎壁畫鬼斧神工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憶敦煌莫高窟圓夢 無懼生活艱苦守護藝術遺產
2021年10月5日,團結香港基金旗下中華學社主辦的中華大講堂,邀請樊錦詩主講《勠力同心守護敦煌藝術遺產》,細說幾代莫高窟人至善至美的奉獻精神與保育弘揚國寶的重要性。

  1962年秋天,我第一次來到莫高窟。在大學雖然學了一些佛教石窟寺的基礎知識,但當我走進洞窟,仍然被面前的種種不同形式的洞窟,精雕細刻、栩栩如生的彩塑,豐富多彩、璀璨瑰麗的壁畫所震撼。

  無法想像,我們的祖先用跨越1,000年的時間創建的敦煌莫高窟藝術,竟然如此富麗堂皇、博大精深、氣勢磅礴,還保存得如此完整。特別是五胡十六國到唐代(即西元4至10世紀)的壁畫藝術,是世界上任何文化遺產地和博物館根本看不到的,實在令人驚歎;沉浸其中如夢如幻,百感交集。

  延伸閱讀:【敦煌莫高窟】樊錦詩述說前輩故事冀薪火相傳:承傳前輩留下的「莫高精神」

樊錦詩:敦煌莫高窟土砌宿舍簡陋 沒自來水喝鹹水易腹瀉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憶敦煌莫高窟圓夢 無懼生活艱苦守護藝術遺產
樊錦詩(左)憶述初抵敦煌莫高窟時,一方面沉醉在豐富多彩、璀璨瑰麗的壁畫藝術中,另一方面卻要面對當地簡陋艱苦的生活環境。(網上圖片)

  走出洞窟,目光所及周圍環境,不是沙漠,便是戈壁,幾乎是一片蒼涼。那時研究所辦公和住宿的地方是一座清代留下來的破廟,前後兩個院子,前院用來辦公,後院用作宿舍,破廟的北側是用馬廄改建的一排宿舍。

  所有宿舍內的家具,幾乎都是土砌的,土炕、土桌、土凳、土沙發,書架也是土的,以土坯做支架,用幾塊小木板作隔板。在到處是土的土屋裏,我的衣服時常要沾土,也時常要去撣土。

  喝的水是宕泉河的鹹水,常常肚子脹,甚至會腹瀉;因水鹼性大,洗過的頭髮總是粘的,當時沒有條件洗澡,只能擦澡。

樊錦詩:沒電靠蠟燭照明工作 莫高窟反射陽光入洞顯智慧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憶敦煌莫高窟圓夢 無懼生活艱苦守護藝術遺產
2019年出版的《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樊錦詩親述自1963年北京大學畢業進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後,56年來對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從中訴說她在事業與愛情、困境與堅守的抉擇,還詳細披露莫高窟「申遺」及「數字敦煌」背後的故事。(網上圖片)

  當時沒有電,辦公和生活照明用的是煤油燈或蠟燭;黑暗的洞窟不能點有油煙的燈,莫高窟的前輩畫家發明了借光法,用鏡子在窟外把陽光反射到洞窟裏的白紙上,才使洞窟內明亮起來。

  洞窟前沒有棧道,沒有樓梯,進上層洞窟,要蹬着用樹幹插上樹枝的「蜈蚣梯」爬進去。我開始進洞實習不敢爬蜈蚣梯,太危險了。為了減少去廁所上下蜈蚣梯,索性早上就不吃不喝。

  延伸閱讀:中華文化守護者「敦煌女兒」樊錦詩

  莫高窟距敦煌城25公里,研究所只有馬車和牛車,沒有汽車,弄不好要步行進城。因為離城太遠,職工的孩子無學可上,所裏就自己辦了個學校,兼幼稚園和小學的功能,老師是所裏的職工,大家在工作的同時兼職去給孩子們上課。研究所只有所長有電話,通訊極不方便,異常閉塞寂寞,看到的報紙經常是一周前的。(八之一)

  (轉載自中華學社《中華大講堂》系列,內容和標題經編輯整理)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讚揚歷代莫高窟人為敦煌石窟作出無私奉獻

樊錦詩讚揚歷代莫高窟人 為敦煌石窟作出無私奉獻

2021-11-30

敦煌保育80年|「敦煌癡人」常書鴻 放棄留法回大漠 「為它死也值!」

2024-04-22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憶承上啟下的莫高窟人

樊錦詩憶承上啟下的莫高窟人

2021-11-15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憶夫妻同心投入敦煌莫高窟考古

樊錦詩憶夫妻同心投入敦煌石窟考古

2021-11-08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憶堅守敦煌莫高窟的前輩們

樊錦詩憶堅守敦煌莫高窟的前輩們

2021-11-01
樊錦詩憶莫高窟首任所長常書鴻一生侍奉藝術寶庫不言悔

樊錦詩憶莫高窟第一任所長常書鴻 一生侍奉藝術寶庫不言悔

2021-10-26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菩薩與女鬼之間

14小時前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中美民間大對帳 加速中國文化復興

2025-04-23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2025-04-19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談李光耀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談李光耀:與人互動 先思考彼此權力關係

2025-04-18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旅遊|雒城遺址 細看東漢戰亂與繁榮

2025-04-13
5.16中俄聯合聲明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拆解中俄農業合作的喜與憂

2025-03-06
紫禁城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對「天下」的想像:國際秩序總依靠力量和利益

2025-01-12
天安門廣場、白宮
新加坡前資深外交官馬凱碩
馬凱碩

馬凱碩:是時候與非西方開展對話了

2024-09-19
香港達德學院是共產黨在港建立的一間大專院校。校舍原是瀧江別墅,芳園是別墅的別稱。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回顧達德學院 匯聚共產黨專才的香港大專院校

2024-08-01
2021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週,機器人表演
當代中國-金燦榮
金燦榮

金燦榮看第四次工業革命 中國地位舉足輕重

2024-07-03
當代中國 時評

人均壽命不斷延長 中國人的「長壽密碼」有哪些?

2024-04-02
共同富裕
Qiyuan Lu
盧麒元

盧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國擴大經濟共同體成關鍵

2024-02-15
中國在智慧科技養老上仍有很大發揮空間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新華網
新華網 時評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術賦能養老服務

2023-06-13
人民幣暫時難以取代美元地位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雷鼎鳴
雷鼎鳴

雷鼎鳴看中國經濟|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障礙

2023-06-07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

王德峰看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中國思想

2023-06-01
當代中國-中青時評
中青時評

「鐵路+旅遊」激發旅遊市場新動能

2023-05-30
中美關係尚未到解凍階段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環球網 社評
環球時報 社評集

中美關係|歡迎中美關係「解凍」 但美國必須來真的

2023-05-27
呼倫貝爾草原
陳萬雄

陳萬雄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戰皆在呼倫貝爾草原

2023-01-06
中國願意和世界各國落實多邊主義
當代中國-央視快評
央視快評

中國經濟|攜手共促開放共享的服務經濟

2022-09-17
霞飛宸

霞飛宸解說馬遠《水圖》:取材及手法絕無僅有

2022-08-25
 美元人民幣
翟東升

翟東升從日德匯率政策 預示不干預人民幣升值利多於弊

2022-08-16
當代中國-林奮強-林奮強的香港情:有實效的選舉香港第一次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林奮強
林奮強

林奮強的香港情:有實效的選舉 香港第一次

2021-12-20
當代中國-名家-金一南:新中國給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質財富
當代中國-金一南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國給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質財富

2021-12-16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共同守護人類的敦煌莫高窟
樊錦詩

樊錦詩:共同守護人類的敦煌莫高窟

2021-12-07
當代中國-名家-張信剛看中國傳統取代西方習俗?
張信剛

張信剛看中國傳統取代西方習俗?

2021-11-12
當代中國-名家-莫言給文學創作人的貼士:發個好夢刺激靈感
當代中國-莫言
莫言

莫言給文學創作人的貼士:發個好夢刺激靈感

2021-08-02
當代中國-名家-池田大作追思偉人周恩來病中推動中日友誼永不放棄
當代中國-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偉人周恩來 病中推動中日友誼永不放棄

2021-06-17
當代中國-吳家瑋-吳家瑋窮小子美國發憤苦讀成材
當代中國-吳家瑋
吳家瑋

吳家瑋窮小子 美國發憤苦讀成材

2021-03-08
當代中國-李光耀-看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
當代中國-李光耀
李光耀

看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

2020-12-28
當代中國-單霽翔-今年故宮600歲
當代中國-單霽翔
單霽翔

修繕保育 北京故宮迎來600歲生日

2020-12-09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自從改革開放後,中國人談情說愛亦逐漸由含蓄到奔放。
當代中國-時空筆記
時空筆記

沒有自我到卿卿我我

2020-11-25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