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9-21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北宋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中這兩句,最貼合中秋節全家人團團圓圓的期盼。中秋節是重要的傳統節日,氣氛溫馨,人情味濃,人們也很重要禮節,會向長輩和親友送上月餅;月餅會亦由此而產生。
50年代月餅會月供3元 中秋取5款共10盒月餅
根據專門研究香港歷史的鄭寶鴻表示,1930年代已有月餅會,當時主要是打工仔以月供形式訂購月餅,待中秋節時送給上司作禮物。那年代每月供款一、兩元,到50年代增至每月三元;約為月薪十分之一,絕不輕鬆。
不過,對當時月入僅數十元的打工仔來說,這種分期付款「供月餅買」,總好過一次花大筆金錢買月餅送禮。計算一下,供「一份」月餅會,供滿12個月,中秋節前一般會獲得10盒月餅,包括了雙黃、單黃、五仁、豆沙及豆蓉五種口味;價錢約為原價的七折,相當吸引。
月餅會贈品五花八門 由豬籠餅到臘腸茶葉和日曆
在1950至70年代,月餅會大受歡迎;送禮對象亦不限於上司,還有親友、長輩等,充滿濃濃的人情味,冀求大家開心歡度佳節。
為了吸客,不同餅家推出各式月餅會贈品,最初是試爐溫用的「豬籠餅」,擺放在小巧的竹織籠內送給小朋友;餅食形狀得意,加上「豬籠餅」寓意豬籠入水意頭佳,大受大人細路歡迎。後來紛紛送出不同贈品,包括日曆、臘腸和膶腸、蛋卷和茶葉等;又設有彈性的供「半份」月餅會(一般為五盒)方案,或可分期取月餅的靈活經營方法。
80年代尾、90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蓬勃,市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升,送禮風氣減少,加上新穎的月餅款式和口味不斷多元化;因此月餅會日漸式微。現時,只餘下多間傳統餅家仍然有月餅會,而供餅會者多為結婚後要在中秋節送禮給父母和親家的家庭,和送月餅給員工及客戶的廠家。
延伸閱讀:【灣區中秋】不只舞火龍!增城和瑤族舞火狗 驅走瘟疫的中秋節慶
隨着時代進步,香港昔日的人情味也隨之而淡退,諸如鄰里關係、僱傭關係如此;月餅會的退潮亦佐證大眾對中秋節早已今非昔比。但,當吃着一啖月餅,喝着一口熱茶,望着小孩子拿着的燈籠,心坎中仍然是充滿着中秋的滿滿回憶。中秋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