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秘密行「包產到戶」 突破農村改革開放

撰文︰華思齊

  1978年一個寒冷冬夜,18位農民在安徽鳯陽小崗村一間破落茅屋召開了一場秘密會議,後來成為改革開放重要一筆。

改革開放下的農業革命

  那年安徽大旱,嚴重影響收成,人民生活困苦。十多戶農民為了生計,決定「瞞上瞞外」,私訂協議,放棄原來以生產隊為單位的耕作模式,改以家庭為單位,採取「包產到戶」(家庭聯產承包)方式,由各家各戶各自承包土地耕種,種出來的收成,「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昏黃的油燈下,18戶人在秘密協議按上紅指印,一場農業革命悄然展開。

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生產隊18戶農民偷偷地按下了鮮紅指印,率先實行了「包產到戶」。印契約書原件現存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內,上面寫着:「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后能幹,每戶保証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大眾社員也保証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當時中國處於改革開放的分岔口,儘管文革結束,農村管理仍按照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路綫的指導思想管理,即「三級所有,隊為基礎」,農產品歸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

  文革後,公社弊端浮現,過份追求平均主義,忽略人性自私,「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的個性,農民失去工作動力,農產收入大跌。

  在1978年之前,小崗村是入不敷支的「三靠村」,「吃糧靠返銷,生產靠貸款,生活靠救濟」,村民經常要外出討飯,遇上大旱,更是無以為繼。面對飢寒交迫,農民冒着坐牢風險,頂着資本主義復辟批評,放手一搏。

1979年秋,領頭在安徽鳳陽小崗村實行「包產到戶」的農戶之一(左起)嚴立坤、嚴俊昌、嚴立學,站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心中充滿希望。(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釋放生產力 成改革開放新轉機

  可是農民們的秘密,還是被田裏綠意盎然的苗頭「出賣」。1979年春天,時任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到小崗村巡視,從生機煥發的農田和農民積極的表現看出端倪。縣政府未有扼殺農民行動,以默許態度,靜觀其變。

  當年18位帶頭農民之一的關友江憶述,實行包產到戶,改變農民「幹活打呼嚕,出勤不出力」的陋習,大大釋放生產力。

  1979年秋,小崗村的打穀場上一片金黃,糧食產量破紀錄達13.3萬斤。有指產量相當於1966至1970年的總和,亦有人指,與1955年至1970年15年的糧食總量相近。無論如何,數字反映農產大增,人均收入由上一年的22元增至400元是不爭的事實。十多年來,小崗村首次向國家上繳餘糧。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推義務教育 鄧小平:國力強弱取決人才

鄧小平在1980年今日(5月31日)肯定「包產到戶」對改革開放的貢獻,認為這種方式不會影響集體經濟。(圖片來源:Getty)

中央肯定農村改革開放方向

  不過,小崗村的做法一度惹來全國爭論。1980年今日(5月31日),鄧小平為事件一錘定音:「農村政策放寬以後,一些適宜搞『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之後的《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肯定農村改革開放方向。

  改革開放40年,中國主要糧食產量由1978年的3億噸,翻了一倍到2017的6.6億噸,由集體生產到包產到戶,憑票買糧到糧食商品化,中國糧食改革,見證國家發展變遷。

  「中國社會是不是安定,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看農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鄧小平

中國 農村 太陽能發電

溫鐵軍回顧1980年代農村改革 跟財政赤字息息相關

2022-11-09
2:30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引入第1部港劇《大俠霍元甲》弘揚武術激發愛國心

改革開放引入第1部港劇《大俠霍元甲》 弘揚武術激發愛國心

2021-05-30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改革開放

深圳市花簕杜鵑

深圳特區45年|市花簕杜鵑 為何「很像深圳人」?

2025-04-19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2024-02-09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2024-03-05

90秒看中國

1:30
香港展覽盛事

《香港機遇新里程》 認識變革掌握新機遇

2024-11-18

非凡75年

3:0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2024-10-05

國策通識

2:17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策通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

2025-01-15

改革開放

深圳市花簕杜鵑

深圳特區45年|市花簕杜鵑 為何「很像深圳人」?

2025-04-19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2024-02-09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2024-03-05

90秒看中國

1:30
香港展覽盛事

《香港機遇新里程》 認識變革掌握新機遇

2024-11-18

非凡75年

3:0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2024-10-05

國策通識

2:17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策通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

2025-01-15
編輯推薦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2022-08-19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25-02-18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2025-04-19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談李光耀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談李光耀:與人互動 先思考彼此權力關係

2025-04-18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談中美對帳 最令美國人震驚7件事是?

2025-04-16
「爸爸」的由來

  大家會怎樣稱呼自己的父親?

  「父」: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成的,意思是一雙拿着工具的手。至於拿着甚麼工具則有兩種說法:一、棍棒,用以管教子女;二、斧頭,代表勞動工作,兩者都反映父親在家中的角色。

  「爸爸」:由「父」與「巴」結合起來,「巴」意為「附着」、「黏着」,形象地描繪孩子爬到父親背上、黏著在父親腿上的情景。1945年,上...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