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30
王淦昌是「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之一,他在理論物理領域的成就也是世界頂尖的。但在最接近諾貝爾獎的時刻,他毅然隱姓埋名為中國研發核武,結果錯過了獲獎機會;大家都以為中國科學家不會獲得諾貝爾獎項,但其實王淦昌曾經3次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
浙大任教 王淦昌慧眼識李政道
王淦昌1907年出生在文風鼎盛的江蘇,曾入讀私塾,又在上海上過中學,期間雖然經歷父親離世的打擊,但他仍堅持學業,在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並完成了中國第一篇關於大氣放射性的實驗研究論文。在北平(現在的北京)期間,他目睹積貧積弱的中國受盡外侮,暗下決心要用科學救國。
5年後,王淦昌考取公費到德國柏林大學威廉皇家化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邁特納(Meitner)——被愛因斯坦稱為比居里夫人更有才華的女科學家。
可是在名師手下,王淦昌卻遇到挫折。1931年,他提出可能發現中子的實驗設想,但被導師否定,認為他不應重複別人的實驗。兩年後,一位英國科學家用王淦昌的方法找到中子,並獲得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邁特納後來主動向王淦昌道歉,王淦昌說:「這不能怪您,是因為我沒有堅持自己的想法。」
1934年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王淦昌馬上回到中國,輾轉到了浙江大學物理系任教授。這時期中國正受日本侵略,浙大被迫西遷,但王淦昌在艱苦的條件下還是培養了不少優秀人材,其中一位是後來奪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
延伸閱讀:李政道痛悼恩師王淦昌
王淦昌臨危受命 回國參與核武研發
這階段王淦昌也沒停下自己的研究,他提出了發現中微子的方法和建議,論文1942年發表在美國《物理評論》雜誌上;他更預言,誰能發現中微子就能獲得諾貝爾獎。遺憾的是,這時王淦昌的生活顛沛流離,沒法進一步做實驗。1995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發給了發現中微子的美國科學家,大家很快發現,這位科學家正是用王淦昌的方法測出中微子。
新中國成立,王淦昌調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又作為中國的代表,到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從事基本粒子研究。1960年,他領導的小組首次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
這發現把人類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在國際學術界引起轟動,各地百多間實驗室發來賀電。當時國際學術界預言,王淦昌肯定會收穫諾貝爾物理學獎。
的確,相比於前次找到發現中子和中微子方法,但沒做出結果,這次確確實實發現了反西格馬負超子,王淦昌距離諾貝爾獎已近在咫尺,但他卻在此際「失蹤」了。
原來這時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撤走援華專家,中國研發核武器計劃幾乎癱瘓;沒有核武器,中國只能在充滿外國核威脅、核訛詐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國家把王淦昌召回來,讓他立即加入中國核武的研究工作。
以身許國做核研發 王淦昌隱姓埋名17年
王淦昌當然明白參加研發核武,意味他要離開原來的研究方向,也意味着要從此隱姓埋名,更意味着他肯會失去已觸手可及的諾貝爾獎,因為獎項不會頒發給已「消失」的人。但他義無反顧,當即表示「我願以身許國」,接受這份任重道遠的任務。從此王淦昌「人間蒸發」,他的名字變成「王京」,這一年是1961年。
之後,王淦昌奔赴高原上的核武器研製基地,在艱苦條件中為國造盾,與他一同工作的,還有鄧稼先等科學家。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1966年12月28日,第一顆氫彈也成功爆炸,中國終於擁有自己的核力量。
多年後,王淦昌說起「轉行」的決定:「我認為國家的強盛才是我真正的追求,那正是我報效國家的時候。」對王淦昌來說,相比於國家,諾貝爾獎又算得了甚麼。
王淦昌的名字直到1978年才「解密」;他離開核武一線後,曾出任第二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等職。另外,王淦昌還是中國激光武器的先導者,他1964年提出的構想曾領先世界。到80年代,王淦昌重投相關研究,使中國激光武器研發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在北京逝世,享年91歲。1999年國慶節前夕,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