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獨自生活120天?85後的北極科研之路

編輯︰紀小婷
撰文︰戴路雨

  沒有手機、無法與外界聯絡,獨自一人生活在北極,這種體驗對於大部分人來講不可想像對於從事北極科研「85後」劉楊來講是家常便飯。為了進行大氣高空物理研究,劉楊在北極一人生活了120個極夜,如此形容自己的感受:「高處不勝寒,又帶有人間煙火的味道」。 

北極科研小鎮 冬季僅有30人  

北極科研劉楊01
85後博士劉楊從事北極科研工作,獨自一人在北極生活數月。(網上圖片)

  2017年10月,劉楊來到挪威的新奧勒松,獨自一人駐守中國北極的科學考察站黃河站,負責北極空間環境的觀測,直到2018年3月才回國。 

  位於北緯78°55'、東經11°56’的新奧勒松是一座小小的北極科研城市,十多個國家的北極科研站都設在這,冬季大約有30個人左右,主要都是科學家和工程師。 

  黃河站是中國在北極設立的科學考察站之一,於2004年設立,門口有兩個頗具中國元素的石獅子,劉楊說它們是新奧勒松的「著名景點」,是專門從中國國內運過去的。因黃河站以黃河命名,站內還有一幅黃河壺口瀑布的畫 

  延伸閱讀:中國南極中山站落成

  延伸閱讀:南極插上國旗 長城站26天建成

北極科研劉楊03
為了做好北極科研工作,劉楊夜以繼日在黃河站觀測極光及空間情況。(網上圖片)

  從事北極科研的劉楊在黃河站的二層小樓獨自生活,他這樣形容自己每天的工作:「簡單地說,每天就是看極光、看極光、看極光,還有維護觀測極光的專業設備」。 

  實際上,劉楊從事北極科研期間,每天要負責3台全天空極光成像儀和1台極光光譜儀的儀器監測和數據檢查,要維護兩台磁力計和宇宙噪聲接收機的運行收集起來的數據日後會用於科學探索。 

  120個極夜,2,880個小時,幾乎與外界斷絕通訊聯絡。黑暗、寒冷,孤獨讓人心也陷入極夜之絕境。極夜和極光充滿浪漫色彩,然而對於生活在北極的人們,要經受過極冷酷的磨礪與等待,才能換來壯美的神奇景色。 

  生活偶爾也有熱鬧的時候,駐守在新奧勒松的科學家,偶爾在用餐和運動時間聚在一起2018年2月,劉楊教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一起包餃子,度過了農曆新年。在平淡無奇的生活工作中,大家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慰藉,去繼續克服北極科研期間遇到的種種困難。 

從事北極科研 監測地球環境變化 

北極科考劉楊04
黃河站位於挪威新奧勒松小鎮,劉楊就在此從事北極科研工作。(網上圖片)

  其實,這已經不是劉楊第一次去極地,2014年,他曾經作為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測隊隊員之一在中山站生活了530天。完成北極科研工作回來之後,劉楊又去了一次喜馬拉雅山。雖然這次不是去科學考察,但算起來,劉楊已先後走遍地球的「三極」。 

  至於北極科研、環境監測為何如此重要?劉楊解釋說:「如果地球打個噴嚏,南北極就相當於患了重感冒」。南北極和青藏高原就像放大器一樣,如果地球環境有什麽變化,這三個地方會有最明顯的變化。另外,南北極和青藏高原的宇宙射線輻射量特別高,接收到的來自太陽或者宇宙的信息會更豐富。 

  「高處不勝寒,又帶有人間煙火的味道」,劉楊這樣形容自己的事業。他記得第一次見到極光時大腦一片空白,也記得聽見冰川融化的聲音時心裏的難受感覺。雖然不免感到孤獨,但為了自己的事業,劉楊說自己想再去極地很多次。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後闖入南極 中山站體現中國科技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小城大事

IShowSpeed

IShowSpeed|直播遊歷內地香港掀熱潮 「甲亢哥」到底是誰?

2025-04-08

運動健兒

挑戰人無類極限 何靜「無氧」登頂14座8000米高峰

2025-04-02

影視巨星

張國榮

念念不忘張國榮 回顧他的人生故事和窩心好事

2025-04-01

時代英雄

王承書 鮮為人知的原子彈女功臣

2025-02-10

傑出名人

李兆基

李兆基逝世 享年97歲 發展地產成亞洲首富 捐數十億做善事

2025-03-20

創新先鋒

90後王興興 「英語學渣」是機械人天才

2025-03-17

小城大事

IShowSpeed

IShowSpeed|直播遊歷內地香港掀熱潮 「甲亢哥」到底是誰?

2025-04-08

運動健兒

挑戰人無類極限 何靜「無氧」登頂14座8000米高峰

2025-04-02

影視巨星

張國榮

念念不忘張國榮 回顧他的人生故事和窩心好事

2025-04-01

時代英雄

王承書 鮮為人知的原子彈女功臣

2025-02-10

傑出名人

李兆基

李兆基逝世 享年97歲 發展地產成亞洲首富 捐數十億做善事

2025-03-20

創新先鋒

90後王興興 「英語學渣」是機械人天才

2025-03-17
編輯推薦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1:40

烤鴨變「肯德鴨」?百年北京烤鴨怎樣創新傳承?

2022-08-19
1:40

世界名毯之一 加牙藏毯怎樣「活」在現代?

2022-06-29
1:40

讓燃料變身貢品?神奇「非遺」麥稈剪貼

2022-09-11
1:40

從工具到藝術品 油紙傘「撑起」中國風景

2022-08-10
1:40

驚艷世界的非遺「獨竹漂」絕技 是古人日常出行必備?

2022-05-25
1:40

果核變身萬元藝術品 核雕的秘密是「千刀萬剮」?

2022-08-26
1:40

中國風象徵 千年瓷都景德鎮怎樣「復活」?

2022-08-31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25-02-18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2:30

國安通通識|國家安全知多少?3條影片帶你了解

2025-04-11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2025-04-19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談李光耀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談李光耀:與人互動 先思考彼此權力關係

2025-04-18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談中美對帳 最令美國人震驚7件事是?

2025-04-16
「爸爸」的由來

  大家會怎樣稱呼自己的父親?

  「父」:是由象形文字演變而成的,意思是一雙拿着工具的手。至於拿着甚麼工具則有兩種說法:一、棍棒,用以管教子女;二、斧頭,代表勞動工作,兩者都反映父親在家中的角色。

  「爸爸」:由「父」與「巴」結合起來,「巴」意為「附着」、「黏着」,形象地描繪孩子爬到父親背上、黏著在父親腿上的情景。1945年,上...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