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08
今年(3月7日)是「港版千島湖」大欖涌水塘落成64周年,由落成、啟用到擴建,水塘見證香港歷史。疫情下,這裏成香港旅遊行山熱點。沿麥理浩徑拾級而上,於2019年新建的「千島湖清景台」居高臨下,星羅棋佈的小島,構成香港文化的獨有風光。腳下這片水塘,盛載的不單是食水,當年更盛載港人一個希望。
上世紀香港現水荒 政府建大欖涌水塘儲雨水
自古以來,香港都不是水源充沛的地方,在缺乏河流及天然湖泊,百姓只能望天打掛,依靠天降甘霖。
上世紀初,戰火紛飛,不少人逃難至香港,人口膨脹,食水不足問題逐漸浮現。20世紀初,港府為解決水荒,在港九各處覓地建水塘,趁夏天雨量豐沛儲起食水,未雨綢繆。
大欖涌水塘由嘉道理家族承建 見證香港歷史
50年代興建的大欖涌水塘,是本港二戰後第一個興建的水塘,工程由嘉道理家族旗下聯大建築承建,造價4,000萬港元,當時來說,是香港歷史上最大型的工程。
昔日的大欖涌只是一條普通河流,原址有七條村,包括大欖、關屋地、圓墩、清快塘、田夫仔、胡屋及黃屋,附近丘陵處處;水塘建成後,山谷被水淹蓋,形成一個個島嶼,儼如浙江新安江水庫的千島湖,因而得名。
當時社會對工程寄予厚望,從當年報章的標題《大欖涌水塘建成 將可永遠解決水荒》可見一斑。
延伸閱讀:千島湖下的千年古城 社會發展犧牲中國文化保育
延伸閱讀:大欖涌水塘及大欖郊野公園郊遊建議
大欖涌水塘未能滿足社會 引入東江水始解決水荒
然而,施工進度趕不上人口增長,動工時政府已預視儲水量未能滿足社會需求,決定將主壩加高,由50米增至66.6米。1957年水塘落成,儲水量達45億加倫;7年後擴建北部集水區,首次建造灌溉水塘,供農民使用。
隨着60年代引入東江水、70年代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運作,大欖涌水塘分別成為東江水及蒸餾淡水的水庫。2013年於屯門濾水廠設置本港首個水力發電渦輪機組,水源更由大欖涌水塘提供。
儘管水塘最終未能「永遠解決水荒」,但大半世紀以來都肩負香港歷史水務重任,「千島湖」絕非浪得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