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2-25
核潛艇是中國軍事重器,在上世紀50、60年代為中國研發出該裝備的,就是「紅二代」彭士祿。這位被譽為「核潛艇之父」的中國軍事英雄,早年經歷極為坎坷,4歲就成為政治犯,8歲入獄,之後還做過流浪乞兒,但如此的遭遇亦磨練出他不怕困難的性格。
父母遇害 百家飯養活中國軍事英雄
彭士祿1925年出生於廣東海豐,父親彭湃是中共早期領導人,曾被毛澤東稱為「農民運動大王」,母親蔡素屏也是積極黨員。
那時正值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大批共產黨人遭逮捕和處決,彭湃和妻子也先後遇害,彭士祿4歲就成為孤兒。但國民黨方面還要斬草除根,彭士祿隨即變成小政治犯,遭到全國通緝,要在鄉親和地下黨人掩護下東躲西藏。
這位中國軍事英雄曾說,他生最早的記憶就是「一個漆黑的夜裏,奶媽背着我逃難」。

6歲那年,彭士祿被帶到潮安(現屬潮州市)。他先後由20多戶人家收養,不斷改名換姓隱瞞身份,過着「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的生活。
到8歲時,彭士祿終究因叛徒出賣被投入監獄,當時國民黨政府還在報上刊出彭士祿入獄的新聞照片,標題是「澎湃之子被我第九師捕獲」,該照片也是這位中國軍事英雄不多的童年照片之一。
此後彭士祿獲釋,流落在潮安行乞,不久又再被捕入獄。幸祖母打聽得知情況後,幾經周折總算把他營救出來,當時已是1936年。
中國軍事英雄 與港有淵源曾讀小學
4歲成政治犯、8歲入獄,無論在甚麼年代、甚麼地方,都是難以想像的,而這正是對彭士祿的考驗。彭士祿後來曾表示,「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練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
彭士祿和香港還有淵緣,他在離開監獄後,就在中共地下組織協助下,由祖母帶到澳門和香港。關於彭士祿在港生活的資料不多,只知道他曾寄住在華僑領袖彭澤民家裏,又曾在其五叔任教的一間教會學校讀了兩年小學。

此際,中國全面抗日戰爭已打響,彭士祿從大人口中得知惠州有一支叫東江縱隊的抗日游擊隊,便於1939年瞞着大家悄悄北上參加,後來才被中共地下組織找到,護送返回當時未被戰火波及的香港,住在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黨支部書記連貫的家裏。
據內地傳媒報道,這次彭士祿轉到九龍一間學校讀了半年書,此期間他的數理化和英語的成績是全級最好的,只有語文課稍遜。
1940年,作為烈士遺屬的彭士祿,在中共安排下輾轉數千公里,從香港經重慶前往陝西延安,亦即當時中共中央所在地。直到到達延安,他才結束顛沛流離,展開生活的新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