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8-20
中国是一个有独特社会传统的,不曾间断的文明体。这个文明体不但具有3,000年来许多朝代的历史记载和大量各种门类的书籍,它也包括众多民族长期融合的过程以及儒释道三家并存而且趋于一致的普通中国人的世界观。
中国具独特文字和超稳定的社会结构

这个文明体还表现在统一的书写系统上。在当今世界,汉字是唯一仍在使用的非拼音文字;今天一个中国中学生既可以读懂《史记》与《汉书》,也能临摹东晋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
2,000多年来,不只是文字保持了连续性,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大致如此。朝代的更迭多数是反覆循环而不是剧烈的变革。这种连续性被一些学者称为“超稳定结构”。
延伸阅读:张信刚看中国古文明 儒道佛思想最具代表性
印度经济和社会秩序皆由宗教主宰

印度次大陆的早期文明是5,000年前已经颇为成熟的印度河谷古代文明;创造这个文明的是什么人,目前还不清楚。今天人们说到印度文明,指的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公元前13至10世纪)后书写的许多梵文吠陀经(Sanskrit-Vedas)所代表的婆罗门文化(如轮回的概念和种姓制度),以及之后出现的有悖于婆罗门文化的耆那教与佛教;当然也包括再后来从长期兴盛的佛教汲取长处并经过蜕变而生的新婆罗门教,即今日所称的印度教。
所以印度文明的时间跨度包括雅利安人到来后的吠陀时代、佛教初盛的孔雀王朝时代、以贵霜与笈多王朝为代表的印度文明黄金时代、中亚穆斯林入侵后的德里苏丹国时代与莫卧儿王朝时代、欧洲人占支配地位的殖民时代,以及20世纪中叶独立后的多语言、多族裔、多宗教的印度共和国时代。
印度文明经历过几次不同的形态,但印度社会的基本特点未曾改变:印度的经济与社会秩序主要是由宗教信仰所决定,换言之,印度一直是一个宗教社会。
伊朗人信奉伊斯兰教构建文明黄金时代

古代几个波斯王朝的领土大小有异。然而毫无疑问,波斯文明圈要比今日伊朗的国土大很多。
最早的波斯思想家琐罗亚斯德大约公元前12至10世纪(有人认为是公元前8至7世纪)时生活于伊朗高原的东部。他创立的二元论宇宙观后来形成琐罗亚斯德教,将早期过游牧生活的雅利安人的信仰与道德相结合。琐罗亚斯德教初期的许多叙事文字与祈祷文都用阿维斯塔(Avesta)字母书写,几个世纪以后被编纂成一部名为《阿维斯塔》的经书。《阿维斯塔》与印度雅利安人的梵文吠陀经有许多相似之处(譬如种姓制度)。这是因为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和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在血缘与语言上同源,而二者在时间上相距也不大。
琐罗亚斯德教中“救世主”的概念传入地中海地区后,对犹太教与基督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波斯人的光明之神——密特拉——广为人知,后来被罗马人视作太阳神而列入众神榜,备受崇拜。公元2世纪时波斯人摩尼创立的摩尼教(明教),在亚非两大洲广泛流传了约1,000年。
公元7世纪中期,波斯萨珊帝国被阿拉伯穆斯林征服,大多数波斯人转奉伊斯兰教。阿拔斯帝国时期(8至13世纪)波斯人受到重视;众多波斯裔的学者和官员积极投身致力于伊斯兰文明的发展。他们在行政、法律、哲学、医学、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以及音乐和诗歌等方面,参与构建了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中古世纪的伊斯兰文明,应该说是“波斯与阿拉伯的伊斯兰文明”。(六之二)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张信刚《区域国别研究学刊(第2辑)》,标题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