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4-11
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做对比,根本差别在哪里?简单一句话是,中国人“论道”。儒、道、佛都论道,没论出来(西方区分的)“两个世界”,还是只有一个世界。
宋代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大学》排在首位,叫“初学入德之门”。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叫“三纲领”。这短短一句话,非常能够表现中国文化精神、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
王德峰看“明德”为人的“仁心” 惟容易被利害得失所遮蔽
首先,第一句话“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跟“德”连在一起,叫“明德”,还要对这个“明德”来一个“明”叫“明明德”。
为什么?“明德”是指我们本有的“仁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譬如“赤子之心”,一定是明德,所以“君子不失赤子之心”。
仁心有“四个善端”,分别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把它跟西方哲学比较一下,特别是跟西方基督教比较。
按照西方基督教的观念,人原本是有“罪”,那叫“原罪”,不叫“明德”。所以人的希望在信仰上帝、侍奉上帝、敬重上帝、敬畏上帝、等待上帝对我们这个有罪的灵魂进行拯救。我们的灵魂,对自己的罪孽是无能为力的。
“明德”是天地之性,我们肉体给我们器质之性,“食色性也”。我们要饮食,我们要男女,我们有各种利害得失、趋利避害的要求等等,这一切都会让我们的“明德”被遮蔽。

于是有一个工夫一定要做,叫“明明德”。但是前提是要有东西好“明”。我们都有“明德”,让它再度呈现出来,叫“明明德”,这叫“复性之工夫”。
如何“明明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一个人苦思冥想,就能够把“明德”“明”出来?不是的。
延伸阅读:王德峰看西方追求世界改造论 中国《金刚经》观世界“缘起性空”
王德峰看“明明德”复性工夫 要体察人民生活 方能达到至善境界
第二句话来了,“在亲民”。
亲民是明明德的途径,指进入和体察人民生活,那叫“亲民”。
不是你做了君王要亲民,做了官员要亲民,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亲民,我们都在真切的体察人民生活,也身在其中。这是我们“明明德”的唯一途径。
然后第三句叫做“在止于至善”,是讲人生的最高目标,达到最高的完善,这就是做人要有的目标。
总括来说,第一个讲明明德,是复性之工夫。第二,这个工夫在哪里做?体察人民生活,正确的体会在人民生活中体现的天道。然后身体力行,达到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完美,“在止于至善”。这就叫“三纲领”。
王德峰看中国人的真理源自情感 西方的真理着重逻辑

我们把“三纲领”跟西方哲学比较,跟柏拉图比较一下,差别就很清楚了。真理不悬在现实人世之外,而就在人世之中。
中国思想来跟西方思想作比较,比较出来有两点最基本的认识。
第一点,我们不承认一个彼岸的世界,说真理在这个彼岸世界里。
第二点,我们中国人所能接受的真理,并不是逻辑的真理,不是理性逻辑的真理,而是生命情感的境界。
延伸阅读:王德峰看西方文化源头 由希腊神话世界至柏拉图的理念世界
读西方哲学却不是这样。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个一个范畴推演的,每一步的推演都是在逻辑上严密的,无可指摘,但是你身为读者一定要理性的思考,一环一环的跟上去,不能有半点差错。
西方哲学的著作,锻炼我们的头脑,把我们的理性思考训练得十分彻底和周密,效果跟学数学差不多。
中国哲学滋养我们的心灵,因为它涉及到我们心灵本身的种种生命情感。你读得懂这一段是因为你有过这一份生命感受,你读不懂那一段是因为你的人生还没有这份感受。你别指望现在就懂,你把它背下来就可以,以后会懂得。
所以,我们中国国学教育的传统就是从小孩开始,不是让他理解,而是让他背下来。
我们觉得这个方法太机械化、不太好,不像西方的学习、教育,一套方法都是以理解做前提的。
智商跟根基不是一回事,所以中国哲学著作中,它的文字表达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充满了形象、比喻、例子、暗喻,有文学的价值。
一句话并不是把它推理出来的,而是直接告诉你的。你不接受,那你慢慢去体会。中国古代的圣人就是直接将所见的,就说出来了,这叫直觉的真理,直观的。
相反,西方哲学是推理的真理。(九之七)
(转载自明师在你心中@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当代中国》平台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