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2-26
本文基于温铁军就中俄在2024年5月16日签订联合声明所发表的评论讲稿,原标题为《温铁军:中俄加强农业合作有何深意?》及《中俄农业合作,对世界格局的深远影响》。温铁军借着中俄双方在远东开展农业示范园,向读者深入浅出讲述粮食市场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以及粮食金融化如何演变成国际社会的战略武器。
温铁军:中俄推展农业合作 威胁美国粮食期货投机商
中俄的这个联合声明,推动农业发展的这个部分,这部分描述应该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够使得粮食不断地增加,那它就会客观上影响美国人做多的粮食期货投机商,影响他们的利益;但好处呢,却是世界上大多数低收入国家可以得到相对比较便宜的粮食供给了。
对这个世界有好处的事情,一定对大型的跨国投资资本不是好事。那他们的利益受到影响,往往就会派生一系列的后续的所谓“安排”;那这些安排,很可能直接影响的是这一带本来相对比较和平的环境。
掌控粮食市场就等于掌控粮食安全,金融资本和粮食直接结合,就和粮食的贸易、特别是和粮食的期货贸易直接结合,就出现了金融化的导向;这个导向就跟国际上这些垄断性的大投资集团直接相关了。因此它当然就变成了战略武器,客观上这是一个方面。
延伸阅读:温铁军:5.16中俄联合声明 如何缓解中国对粮食安全的关注?

温铁军回顾美国借量宽印钞 把经济问题转嫁他人
另外一个方面,已经发生过的历史经验也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因为2008年美国爆发华尔街金融海啸,当时的美国采取的叫做超级量化宽松,就是短时间内大规模增加流动性,就大规模印钞了。
39,800亿美元,我印象里,就接近4万亿美元的货币增发,其中超过一半以上,我印象里当时有个讨论,也有人提供过这个数据,说60%以上的新增的美元流动性进入了大宗商品市场,那这样呢,就等于实际上把那些世界上紧缺的、这些容易涨价的这些物资,迅速地把价格翻了多少倍:譬如石油当时翻了4倍以上,粮食价格翻了倍,铁矿石价格翻了3倍,所以客观上就造成了所有的从事实体生产的国家和民生需求非常逼切。
你不可能减少民生需求,这些国家叫做输入型通货膨胀,或者简单说叫进口通胀。进口通胀,就意味着这些国家替美国消化了过剩的大量增发的美元。
也就是美国自己不发生通胀,是因为这大部分增发的过剩美元,流向了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也就意味着美元的潮汐收割占的第一道便宜,是把美元输出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造成了其他国家替他消化通胀,那就其他国家承担了美元过量增发的巨大代价,用这种方式救了美国的金融资本。对吧?所以美国迅速地走出一个V型反弹。
很多人就说,美国它的经济增长的实力雄厚。大家有很多正面的评价。但是很少有人注意,这个代价实际上已经转移到了实体经济的国家和民生需求紧逼的国家。

温铁军:粮价急涨演变社会冲突 颜色革命由此而起?
2008年一过去,联合国粮农组织宣布什么呢?2008年,全世界有38个国家进入饥饿,我们叫做38个饥饿国家。什么原因?量化宽松。华尔街金融海啸配套发生量化宽松,造成大量货币进入粮食市场,造成粮食紧张的局面。
再进一步,为什么它牵涉安全问题?我们也都知道,就在2008年年末到2009年年初,因为这些国家进口粮食的能力有限。进口粮食你得有外汇收入啊!
那你外汇这时候,在世界遭遇到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各国都是输入型通胀,各国的需求都下降,国际贸易也减少,外需全面下降,进入到叫做全球经济危机这个阶段。这些粮食生产有限,出口又能力下降,因为世界不景气嘛!那于是乎这些国家就外汇短缺,外汇短缺就无力支付进口粮食的成倍价格上涨的那个代价。
这个成本上升了,于是这些国家无力供给本国的普通老百姓的粮食需求。有供给呢?也得是加倍的价格,于是老百姓吃不起。正常情况下,老百姓还能维持生存;吃不起就意味着民怨沸腾,很可能演化成社会危机。这时候再有个别,譬如说海外资助的这些外国代理人组织,那就制造一点街头事件,就出现了整个这些进口粮食的这些低收入国家,出现了所谓“颜色革命”。
就集中在什么呢?集中在地中海南岸,就北非这一片。这就客观上产生了这一带的社会动荡,演化成了暴力冲突,各种各样的社会事件都在这发生。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呢,一个粮食问题只要它被金融化,就大的跨国资本投资介入,就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从经济到政治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的严重的危机局面,也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四之三)
(转载自国仁全球大学堂@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
延伸阅读:温铁军看中国对西方金融资本的贡献与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