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11-22
现在我们面对愈来愈尖锐的矛盾,特别是霸权国家强加给我们的“三霸”威胁,并且已经开打的所谓新冷战,已经有各种各样的制裁正在发生,实际上意味着战争已经迫在眉睫。
如果我们不抓紧、不及时推动转向,恐怕也是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迫应对。所以,我们应该及时地调整国家的发展规划,调整我们的战略重心,从海权竞争转向陆权竞争,从海权战略转向陆权战略。
温铁军忆1930年代爆发抗日战争 中国工业由东部向西转移
下面要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
当我们说到这些陆权竞争战略的时候,我们要把西部的实际情况做一点分析。国家西部不存在一般所谓比较优势,以及地方的所谓民生需求来形成产业的条件。
西部的这些战略通道上的枢纽,或者叫做节点城市,它所形成的产业,基本上都是战略压力之下形成的。譬如我们知道西部的这些工业城市,无论是哪一个工业城市,基本上都属于因战争或者是战争迫在眉睫的威胁,而出现的地缘战略调整的结果。
打个譬如,西部重要的工业节点城市,像重庆、成都、遵义、贵阳及兰州等等,都是在二战条件之下(催生)。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打起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国不得不把东部的工业向西部转移,所以应该说,这一带的工业城市都是“飞来”的工业化。
这是中国第一次产业转移。

温铁军忆1960年代三线建设 走出美国苏联封锁
第二次产业转移是60年代,中国分别被美、苏两个霸权国家先后封锁。
美国是在1950年封锁中国,苏联是1960年封锁中国。这相隔10年期间,中国被两个霸权国家全面封锁,周边地缘政治环境高度紧张,局部军事冲突不断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第2次产业大转移。当时叫做三线建设。
30年代是抗日战争,60年代是三线建设。这两次,是西部地区形成工业的节点城市,或者工业的枢纽城市的主要来源。
这些(工业城市)并不是自己形成的工业体系,也因此这些地方的地方发展,特别是以产业崛起带动的发展,一定是国家战略的结果。
温铁军看千鿋年代西部大开发 搞基建加速形成工业化城市

所以,我们把现在的发展,应该首先考虑到的,这次是西部大开发,国家要平衡区域发展的严重矛盾。以国债来直接投资,向西部主要投的是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又主要以交通、电力等等为主。
在国家投资的情况下,带动了西部的基础设施作出全面改善,形成了非常丰厚的资产,叫基础性资产。也就是说,国家投的设施性资产,已经在西部形成了相当深厚的资产基础,大量的路、桥、机场这些基本设施,都修进了西部。
如果我们按照现在提出的陆权战略,开发人类社会生存的70%左右资源。不仅我们国家的西部占有70%资源,我们维持产业资本发展的、维持整个工业化发展的这个资源,无论是矿产资源还是农业资源,也基本上是亚非陆桥沿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3次飞来的工业化已经形成了西部的一些工业节点城市,构成了它的枢纽作用。
进一步,如果我们想维持住下一步的相对比较、我们说要和平发展的局面——当然我们不怕,不是说畏战,但是我们尽可能不发生直接的战争形式的冲突——我们只能转向内陆,去追求和平发展。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原来几次西部的工业(革命),都不是西部自身民生经济需求所带起来的,也不是比较优势下带起来的,而是国家战略带起来的。
已经有3次形成大规模投资,形成产业转移。我们把它叫做3次飞来的工业化。这是西部的主要发展条件。
我们现在想建设“一带一路”,要想维持区域发展的平衡,又要想转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形成统一大市场。我们要考虑到亚非大陆桥的建设在西部,就应该是把西部这些节点城市有效地串起来。(二之一)
(转载自国仁全球大学堂@YouTube,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