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从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差异

编辑︰黄皓颐

  历史上,东、西方两大文明一直是人们长期研究的重点。两大文明一起做比较时,会发现土地文明和海洋文明,在这两大文明的差异主要在于生存方式。

温铁军看游牧部落3次西进欧洲 成为西方“黄祸”恐惧源头

  以土地为生存方式形成的文明,它的积累方式主要是因为灌溉农业,能够产生相对稳定收益。它要贮藏才能防灾,因此导致以村落为单位的群体文化作为基础,最终构成的是统一的国家历史。它能够有效地对抗外来的入侵和外来的殖民化。

  每当气候冷化的时候,这个游牧部落都会全线南下来占据平原,只有在平原地区的农耕文化,能够有效抵御这个游牧劫掠,才引致他们西进进入欧洲。

  西进欧洲有两次,一次是突厥西进,然后南下攻入君士坦丁堡,灭了东罗马,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影响。

  另一次就是蒙古西进,占据了欧洲的东欧部分以及西亚,差点就进入北非了,也就是它已经“饮马”地中海。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对欧洲的两次巨大影响。

  如果我们再往前推,应该说在汉代追击匈奴于大漠以北,也发生了一次游牧部落西进欧洲的情况。

  这三次是欧洲现在“黄祸”恐惧的来源。

傅满洲为主角的1929年电影《The Mysterious Dr. Fu Manchu》的宣传海报
温铁军指出,游牧部落曾经三次西进欧洲,是欧洲出现“黄祸”恐惧的源头,随着种族主义的构陷和仇恨宣传,有西方作家甚至幻想西方世界用瘟疫消灭中国。1913年,有作家创作虚构人物Dr. Fu Manchu(傅满洲博士)的邪恶天才人物,成为西方人对黄祸恐惧的代表。图为以傅满洲为主角的1929年电影《The Mysterious Dr. Fu Manchu》的宣传海报。(网上图片)

  因为整个土地文明是以农耕为主体,以游牧为另外的生存方式,亦即农耕为主,游牧为次。这样两种生存方式互相之间有互动,因此愈是农耕社会,就愈形成合作的集体的共有的这样一种文化类型。

  它是由生存方式决定的,只要气候变暖,农业区域的物产丰富了,它一方面会向西北拓展,另一方面多余的物产会跟草原游牧部落形成交换。

  这时候贸易就发达了,贸易通道就不断地向西推进,那就出现了游牧部落跟农耕群落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一种商贸关系,是共同繁荣的。

中宋元时期的榷场
图为画作中宋元时期的榷场。《宋史》载“西夏自景德四年,始于保安军地置榷场,以缯帛、罗绮等易驼马、牛羊、玉等,以香药、姜桂等易蜜蜡、毛褐、羱羚角、柴胡、红花、翎毛等。”(网上图片)

温铁军看海洋文明 包含海盗文化和劫掠性

  我们再看海洋文明。海洋文明的主流是采集、狩猎、无贮藏。

  尤其是在形成外部的族群,入侵到海洋周边,特别是地中海周边地区的时候,它所形成的是城邦国家。那外来入侵的族群,在城邦形成的自由民,过量地占有周边,被周边土地人口当成奴隶劳动的农业地区的剩余,推进了所谓商贸文化,就有了海上文明的发展。

  但是这种海上文明也导致它的劫掠性,很大程度上大于它的商贸,因此商船就是战船,商人就是海盗的文化现象是古已有之。

  更何况它本来就是从北方的游牧地区,南下到地中海沿岸所形成的西方文明的主流,都是北方游牧群落南下形成的,因此他们就是把游牧部落的文化形式,和海上贸易结合,由此就发展出了后世的、特别是在近代社会的殖民主义工业化,形成了资本主义的文明,但总之这种文明的内生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劫掠。

  延伸阅读:温铁军:为什么以中国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为人类文明未来的先导?

  那些所谓高度现代化的西方国家的文化表达,都是海盗文化、掠夺、战争和冲突而形成一系列的制度体系。

  它的基本条件是个人主义的、是私有制的、是竞争的文化。它的制度体系是维护这三个特征的。

  客观来说,这个是因沉没成本过大,而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劫掠。由于后来它形成的积累方式,并不是本国原有的资源禀赋,而是伸手从海外获得大量剩余的积累方式,所以导致进入到资本主义。

  无论是在产业资本阶段,还是在金融资本阶段,都是继续延续着这样的劫掠特性的、所谓的海洋文化。

  所以土地文明、海洋文明,这两大文明体系的差异是非常清楚的。

  人类只有进入生态文明,才能够使得冲突弱化,才能够真的实现美美与共,才能进入可持续的包容性的新阶段。但是这个恐怕得是土地文明为先导,而不是海洋文明为先导。(二之二)

  (转载自温语铁语-南方世界观 / 国仁全球大学堂,标题及内容经编辑整理)

   延伸阅读:温铁军看全球应付气候危机 实现减排或影响稻米生产

 

相关标签
粮食是美元成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的重要基础

温铁军简明粮食金融化 如何演变国家安全议题?

2025-02-26
农村,农作物

温铁军看分布式策略保障粮食安全 预防战争风险带来灾难后果

2023-09-27
粮食是美元成为全球主要结算货币的重要基础

温铁军:中俄农业合作 影响美元世界结算货币地位?

2025-02-19
中俄农业合作

温铁军:5.16中俄联合声明 如何缓解中国对粮食安全的关注?

2025-02-12
中国黑龙江省稻田作业

温铁军:为什么以中国为主的土地文明 更能作为人类文明未来的先导?

2024-03-21
左图为印尼,右图为乌兹别克

温铁军看中东和解、中亚整合、亚非大陆桥能否顺利达成?

2023-12-20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编辑之选

基辛格秘密访华为中美破冰 被伦敦记者识破?

2025-05-03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导航 一条问题分高下

2025-05-02
小红书中美对帐
张维为

张维为:中美民间大对帐 加速中国文化复兴

2025-04-23
中国经济
罗思义
罗思义

罗思义看中国经济问题根源

2025-04-19
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谈李光耀
杨荣文
杨荣文

杨荣文谈李光耀:与人互动 先思考彼此权力关系

2025-04-18
罗伦斯将军 潮游三国

三国旅游|雒城遗址 细看东汉战乱与繁荣

2025-04-13
5.16中俄联合声明
温铁军

温铁军拆解中俄农业合作的喜与忧

2025-03-06
紫禁城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对“天下”的想像:国际秩序总依靠力量和利益

2025-01-12
天安门广场、白宫
马凯硕

马凯硕:是时候与非西方开展对话了

2024-09-19
香港达德学院是共产党在港建立的一间大专院校。校舍原是泷江别墅,芳园是别墅的别称。
丁新豹

丁新豹回顾达德学院 汇聚共产党专才的香港大专院校

2024-08-01
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週,机器人表演
金灿荣

金灿荣看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地位举足轻重

2024-07-03
当代中国 时评

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中国人的“长寿密码”有哪些?

2024-04-02
共同富裕
Qiyuan Lu
卢麒元

卢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国扩大经济共同体成关键

2024-02-15
中国在智慧科技养老上仍有很大发挥空间
新华网 时评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术赋能养老服务

2023-06-13
人民币暂时难以取代美元地位
雷鼎鸣

雷鼎鸣看中国经济|人民币取代美元的障碍

2023-06-07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看东西方人生态度大不同 西方哲学不能变成中国思想

2023-06-01
中青时评

“铁路+旅游”激发旅游市场新动能

2023-05-30
中美关系尚未到解冻阶段
环球时报 社评集

中美关系|欢迎中美关系“解冻” 但美国必须来真的

2023-05-27
呼伦贝尔草原
陈万雄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

2023-01-06
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落实多边主义
央视快评

中国经济|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

2022-09-17
霞飞宸

霞飞宸解说马远《水图》:取材及手法绝无仅有

2022-08-25
 美元人民币
翟东升

翟东升从日德汇率政策 预示不干预人民币升值利多于弊

2022-08-16
当代中国-林奋强-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香港第一次
林奋强

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 香港第一次

2021-12-20
当代中国-名家-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2021-12-16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樊锦诗

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2021-12-07
当代中国-名家-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张信刚

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2021-11-12
当代中国-名家-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莫言

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2021-08-02
当代中国-名家-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 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2021-06-17
当代中国-吴家玮-吴家玮穷小子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吴家玮

吴家玮穷小子 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2021-03-08
当代中国-李光耀-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李光耀

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2020-12-28
当代中国-单霁翔-今年故宫600岁
单霁翔

修缮保育 北京故宫迎来600岁生日

2020-12-09
WeChat
本网站使用Cookies来改善您的浏览体验, 请确定您同意及接受我们的私隐政策才继续浏览。
同意及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