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4-23
在国家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除了最为人熟知的广州、深圳等热门城市之外,与澳门毗邻的珠海也有有趣故事。
珠海的改革开放之路殊不容易,这个小渔村历经波折,才造就如今GDP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发展境况。
改革开放|曾为传统小渔村 珠海欲借旅游业起步
珠海经济特区在1980年正式成立,初期“一穷二白”。当时珠海常住人口不足37万人,经济上以传统农渔业为主,“一间粮站、一家饭店、一条马路、一盏红绿灯”,就是老一辈珠海人对这座城市的几乎全部记忆。
为了迅速与世界接轨,珠海最初选择专攻旅游业,提出“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基地,成为吸引港澳客人的旅游区,新型边防城市”的发展定位。
之后数年,珠海旅游业从零开始,迎来第一轮快速发展期。
然而,当时国家才刚推动改革开放,对于正在初步摆脱温饱问题,正在向“富裕”努力迈进的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旅游仍是过于奢侈。珠海选择以旅游业为主导,引领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这种模式难免显得过于“超前部署”。
珠海意识到,其实真正能够帮珠海走上富裕之路的,还是工业制造。为此,珠海迅速调整城市定位,提出打造“海滨工业商贸城市,以工业为主,兼营农渔牧业、旅游业、商业、综合发展”的方针,并制定了“外引内联与自办相结合,以外引为主”的工业发展思路。
改革开放|珠海第一次转型主攻高科技 放弃传统制造业
到了1990年代,当珠三角城市通过引进传统制造业,陆续实现经济起飞之际,珠海提出“花园式海滨工业商贸城市或高科技城市”的新定位,希望通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低污染的高科技产业,走出一条不同于其它城市的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
可惜事与愿违,在1990年代中期,面对国内许多城市争相推出科技重奖计划,珠海的“抢人才”政策在激烈竞争下失色不少,加上过早放弃“三来一补”传统制造业,导致产业规模较小、经济结构薄弱,工业竞争力整体弱化。虽然有成功拓来人才,但他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发展土壤,结果纷纷外迁。
这时期的珠海,发展高新产业无疑取得了一定成绩,打下初步基础,但成效不足,不仅令它与深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也陆续被东莞、佛山、中山等城市赶超。
改革开放|第二次转型加强定位 珠海终完成大变身
进入21世纪,珠海确立了新的“三基地一中心”城市定位,即打造以信息技术为龙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成为以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其后,珠海又再提出“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旨在改变整体经济格局不平衡局面。
2003年,珠海工业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第1个千亿元大关。此后,珠海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在2007年突破第2个千亿元、在2010年突破第3个千亿元。到了2021年,珠海实现工业总产值5200余亿元,突破第5个千亿元大关。
40多年后,珠海已经从一个贫穷渔村,发展成为高楼林立、风光旖旎、流光溢彩的海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