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24
藤条、鸡毛扫是20世纪60至80年代香港人的集体回忆,家家户户必定常备这两件香港文化“打仔神器”。每当孩子顽皮,家长总能随手拿起放在一旁的藤条或鸡毛扫一挥,以适当的体罚让孩子乖乖听话,学习服从。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体罚步入历史,藤条和鸡毛扫也渐渐变成代表上一代的香港文化。
藤条“专责”教子女 不同于鸡毛扫的香港文化
香港人小时候一定听过“藤条炆猪肉”,甚至曾经亲自“领教”,不过陪伴70后、80后长大的“藤条炆猪肉”,原来对于一众90后、00后来说颇为陌生,究竟香港文化“藤条炆猪肉”为什么有鞭打的意思?为什么是“炆猪肉”,而不是“炆羊肉”或“炆牛肉”?
延伸阅读:“白饭鱼”60年代家家必备 消失又重来的香港文化?
延伸阅读:被岁月剪断的香港文化?认识上海理发厅的“飞发”人情味
与鸡毛扫不同,藤条是专门用来教导子女的工具,除了体罚,几乎没有其他正规用途。按《清稗类钞》记载,清朝有位姚姓县令政绩不俗,他管理的范围内出了一位自称能预测未来的道士,引起聚众闹事,县令于是请道士到府上,戏称要请他吃“荀烧肉”,实质是以竹板或荆条施行笞刑,打道士的屁股八百下。
“笋烧肉”用以形容因笞刑所带来的皮肉之苦有如火烧,而《清稗类钞》原文中“命笞臀四百”一句,“臀”字与“豚”字同音,所以广东人借同音字,用“猪肉”隐喻“臀肉”,并引申出“藤条炆猪肉”的具有香港文化特色的俗语。
延伸阅读:细看百年校服演变 认识香港文化变迁
鸡毛扫除尘一流 香港文化产物比藤条多功能
鸡毛扫(内地称:鸡毛撢子)亦是香港文化中教子必备的辅助工具,不过鸡毛扫除了可以教子,亦可打扫家居。
有别于藤条,从前鸡毛扫是传统香港文化中,居家必备的清扫工具,其确实起源无从稽考,但普遍相信来自农村,村民捡起鸡毛把玩时,发现鸡毛扫过的地方灰尘大量减少,于是便开始收集鸡毛,黏贴在木棍上,制成鸡毛扫,用作除尘打扫。
鸡毛扫之所以除尘力特强,原因是鸡毛的特性有关,其纤维大小不一,呈网状,通过摩擦可以产生静电除尘,比起现代大部分除尘工具有着更显著的清洁效果,清洁时亦不会在物品表面留下痕迹。不过,现时鸡毛扫的除尘功能已渐渐被吸尘机取代,步入式微。
但是,近年环保主义抬头,以天然材料制作、可被环境分解的鸡毛扫,又再次掀起讨论。
藤条和鸡毛扫价格低廉、易于收藏,而且较不易对被罚者造成永久性创伤,所以从前香港人经常用藤条和鸡毛扫教育子女,成为数代人对传统香港文化的一众集体回忆。后来随着时代演变,体罚被写进香港文化的历史当中,仅有“教子功能”的藤条渐渐被淘汰,剩下可一物二用的鸡毛扫,坚定地留在香港文化的传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