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3-16
10年前(2011年)同样是3月,最后一届香港中学会考开考,标志这个富有香港历史意义的考试制度步向尾声。
提到会考,回溯香港历史,1930年代由香港大学主办,当年成立目的是英文中学毕业生评定成绩,以筛选学生入港大,最初只设英文考试,50年代才增设中文中学会考,1971年当局把中文中学和英文中学会考合并,称为香港中学会考。
见证香港历史发展 知识改变命运
60年代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之前,香港就只有香港大学一所大学。二战后香港移民涌入,人口膨胀,生活虽苦,但机会处处,人人奋发向上,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考好会考,晋升大学,成为基层上流的一扇窗;家里出了个大学生,等于光宗耀祖,值得“还神”。
延伸阅读:首次全网上招生 内地高校招收港生懒人包
1978年,香港考试局(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前身)接办香港中学会考,会考人数首次突破10万。90年代,随著香港科技大学成立,理工学院、城市理工学院及浸会学院升格大学,能考上大学的人愈来愈多,香港的高等教育入学率,由60、70年代约1%,到80年低于8%,上升至90年代中的13%,数字有上升,但与“普及”二字仍有距离。
20世纪末互联网兴起,进一步降低学习门槛,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人人都可自主自学,然而,香港的考试制度,却未与时并进。由会考到DSE,公开试目的始终如一,目的只为筛选精英学生入大学。
2019年报考中学文凭考试(DSE)约56,000人,但全港政府资助的一年级学士学额却只有约11,000个,即升学率得20%人,即使计及9,000多个自资学士学额,大学升学率亦不到40%,相比欧洲及澳洲等成熟经济体的5、60%仍然为低。
大学学额有限,限制香港人才培养,考试制度刻板,局限学生天赋发展与想像。当内地大学升学率达到70%,每年700万学生考入大学时,香港仍奉行精英主义制,停留于香港历史,与时代脱节。所谓基本教育权利,难道不是人人有书读?为何大学教育,不是想读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