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6-25
早期吐火罗人到达新疆东北部的草原后,有一部分人又到了吐鲁番、鄯善、焉耆、库车等地,成为南疆沙漠边缘最早的居民。
魏晋南北朝汉人逃难到吐鲁番

吐鲁番地区是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气候炎热但物产丰饶,几千年来一直是人口聚集的农业和商业地区。西汉时,这里是吐火罗人所建的车师国,都城交河距今天吐鲁番市区大约10公里。
我曾经两次去交河故城遗址,两千年后还能看到它的轮廓,据此估计当时人口可能接近1万。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汉人为逃避战乱而进入吐鲁番地区;不少北方游牧民族的人口也来到这里。西元450年,车师国为柔然所灭;吐鲁番先后由四个汉人家族统治,统称高昌国。640年,唐灭高昌国,在吐鲁番设安西都护府。但来自南方的吐蕃人后来也曾统治过吐鲁番。
延伸阅读:张信刚:去新疆 童年梦想成真
古代从敦煌到波斯的丝绸之路有北、中、南三路;吐鲁番是北路与中路的重要枢纽。西元4至9世纪,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粟特人大量聚集在吐鲁番;他们把祆教、摩尼教和景教带到吐鲁番,然后再由这里传到蒙古高原与河西走廊。
回鹘人西迁吐鲁番 建立高昌回鹘王国

西元8世纪,游牧在蒙古高原的回纥(8世纪末期改称回鹘)人通过与粟特人的接触,放弃了萨满教而转信摩尼教,并且根据粟特字母创造了回鹘字母。由于回鹘人素来与唐亲善,颇为熟悉汉文化,所以在创造回鹘文时,他们没有采用粟特文自右向左横写的方式,而是模仿汉字自上而下直写。
9世纪中,回鹘人受到来自蒙古高原之北的黠戛斯人的攻击而逃逸。 一部分南迁到河西走廊;另一部分西迁到吐鲁番地区,取代尊奉佛教而汉化的高昌国,建立了信奉摩尼教的高昌回鹘王国。之后,高昌回鹘又逐渐由摩尼教转信在这一地区根基深厚的佛教。此外,9世纪中叶另有一批回鹘人远迁葱岭(帕米尔高原)之西,与早前来到的突厥葛逻禄部结合,并开始和说波斯文信奉伊斯兰教的萨曼尼王朝交往。
10世纪后半叶,中亚地区的回鹘人大多放弃了游牧,改为定居农耕,并且建立起尊奉伊斯兰教法的喀喇汗王朝。此后,他们以喀什噶尔(即喀什)为中心,逐渐向东扩展。 大约同一时期,尊奉佛教的高昌回鹘王国也逐渐西扩,辖有今日乌鲁木齐、焉耆、库车、阿克苏等地,并一度占领和田及喀什。
经历征战与交融 吐鲁番人口文化大交汇
喀喇汗国先是向佛教地区叶尔羌(莎车)与于阗(和田)发动圣战,于11世纪初获得胜利,继而又进攻高昌回鹘王国。12世纪初,新疆说东伊朗语、汉语和吐蕃语的人口都被回鹘人统治,逐渐改说回鹘(元时写作“畏兀儿”;清末称为“维吾尔”)语。12-14世纪,契丹人耶律大石所建的西辽,成吉思汗统御的蒙古先后统治新疆,高昌汗国也先后为它们的属国。
经过几个世纪的征战与交融,新疆的人口于16世纪全面伊斯兰化。今天,吐鲁番地区有古代丝绸之路上多种文字(吐火罗文、汉文、粟特文、摩尼文、吐蕃文、回鹘文)的写本。不同的民族、语言、宗教和生活方式在这里交汇过;今天吐鲁番的人口和文化正是反映这一历史过程。(八之二)
(经作者授权,转载自张信刚《文明的地图》,标题经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