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碎咁多」即有幾多? 「半斤八兩,雞碎咁多都要啄」。這兩句來自粵語著名流行曲《半斤八兩》的經典歌詞,道盡香港每一代打工仔的心聲。 「雞碎咁多」是一句廣東人常用的俗語,意思就是很少、很有限的意思,通常是用來形容與金錢相關的事物,例如工資、儲款等。 很多人以為雞碎的「碎」字是代表很少的意思,但其實雞碎的正寫應為「雞膆(粵音 素)」。雞膆的膆是指鳥類(包括雞隻)喉嚨下面一個用作暫時裝食物的器官。《文選.潘岳.射雉賦》有載:「當...
牛市熊市「咁」樣睇? 股票市場經常出現波動,股評人往往設計一些指標,指例如恆生指數會在某一點數之間上上落落,若跌穿這個點數便進入「熊市」,反之升穿的話便是「牛市」重臨。 「牛熊市」說法其實源自外國。在牛津英文字典當中,最早於1891年出現牛市(bull market)一詞。至於相關由來,有人說是因為牛在攻擊時兩眼向上兼牛角上頂,因此在股票市場出現升市,大家又看好大市繼續上升,就稱之為「牛市」。 相反,熊在攻擊時是兩眼向下,雙手往下拍擊。因此大家對股市前景看淡以...
「圍內」與「小圈子」 香港電台電視部有一齣戲劇叫作《競爭之合謀有罪》,每集內容都是根據真實個案改篇,當中的個案不少都是認識的人互相作利益輸送,或共同分享利益,通俗一點說就是「圍內益自己人」。 「圍內」,在廣東話俗語當中就是一個圈子內的自己人或熟人。這個「圈子」可以是親友,也可以是利害相關的集團,而這個俗語就與昔日鄉土文化關係甚大。 以往中國以農立國,不少鄉村會以「圍」的形式作為族群聚居之地,例如新界地區有不少同一姓氏的圍村。村民在「圍村」內居住和生活,加上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也...
洗大餅 中國人素來以刻苦耐勞見稱,過去不少華人到海外謀生,以勞力換取微薄薪酬。在各式的辛酸故事中,我們不難聽到一些人在外國生活要「洗大餅」,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洗大餅」,意思就是從事洗碗的工作。以往華人移居外國或留學,原有的職業技能未必能獲當地承認,為了維持生計,只能從事一些勞力工作。 由於外國西餐廳多以圓碟為盛器,因而就以「洗大餅」來形容洗碗工作。除了外型外,也因為洗乾淨碗碟便可賺取酬勞,猶如「洗」出錢來。 洗碗的工作絕不輕鬆,酬勞又...
「大牌檔」定「大排檔」? 近年香港興起傳統文化保育熱潮,幾年前就曾經出現過對大排檔去留問題的討論。從公共衛生角度出發,大排檔難以滿足現今社會的衛生要求,但在保育本地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又有相當的保留價值。 大排檔是香港本地飲食文化的其中一個標誌,簡單而言,指的就是路邊經營的食肆,體現香港人獨特的飲食文化,幾十年來都是香港基層市民生活的寫照。 然而,到底是「大牌檔」還是「大排檔」?一直也有兩種不同的講法。 有人認為應寫成為大牌檔,原因是政府針對食肆所發放的飲食牌照,可以分為大牌和細牌,大牌可以煮...
「大閘蟹」為何令人又愛又恨? 股市樓市波動,連月下跌令股民「損手爛腳」,損失嚴重的話更被稱為「大閘蟹」。為甚麼美味的「大閘蟹」會與投資有關? 大閘蟹,正稱為「中華絨鰲蟹」,是河蟹的一種,當中以長江水系出產的大閘蟹最為人熟悉,素有「蟹中之王」的盛名,至於吃大閘蟹的最佳季節就是秋季。 不過,在香港,「大閘蟹」則有另一個意思。那就是代表手上股票箍得緊緊的股民,通常都是股票價格比買入時下跌很多,因而被套牢的狀態。 何以股票被套牢的人會被稱...
「秋風起」點解要「食臘味」? 「秋風起,食臘味」,每逢秋冬季節都是吃廣東臘味最適合的季節,熱騰騰的白飯上鋪上蒸熟的臘腸臘肉,香油肉汁滲入飯香當中,在秋冬乾爽涼快的天氣中享用,確是一大樂事。 中國人製作臘味已有超過二千年的歷史。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在他的作品《楚辭·招魂》中提及一種叫做「露雞」的食物,古文字學家郭沫若在《屈原賦今譯》中將「露雞」解釋作「鹵雞」;亦有考證認為這是將去除內臟的整雞先醃製數日、再令其自然風乾的一種美食,被視為臘味的前身。 至於廣式臘味,則是廣東酶製工藝,與唐宋...
「走鬼」點樣走? 你們有沒有看過經典港產電影《旺角卡門》?其中一幕是由張學友飾演的烏蠅在戲院前當無牌小販,突然小販管理隊前來驅趕,烏蠅因被由萬梓良飾演的Tony阻礙,結果「走鬼」失敗被抓。 這一幕出現的小販「走鬼」情境,今時今日在香港真的很難見到,但大概在三、四十年前,小販走鬼可說是市區每天都會出現的情境。 所謂「走鬼」,就是無牌流動小販為逃避執法人員的動作。 當年港英政府僱傭了大批來自印度與巴基斯坦的人當警察,他們其中一個任務就是驅趕街上的無牌流動小販。 由於他們的膚色、言...
「鬼佬涼茶」真係涼茶? 最近香港天氣轉涼,不少人會進補禦寒。然而,很多人可能進補過度或者頻頻吃火鍋而出現燥熱狀況,有些人會喝涼茶作清熱下火之用。 除了傳統中式涼茶外,廣東人和香港人認為喝「鬼佬涼茶」也有清熱作用。所說的「鬼佬涼茶」,其實就是啤酒。 「鬼佬」是廣東人對外國人的一個通俗稱謂。何以啤酒會被視為「鬼佬涼茶」呢?這種盛行於歐美的酒精飲品,自釀造過程中加入了啤酒花,單從藥材的角度來看,啤酒花性微凉,功效健胃消食,清熱利濕。啤酒清熱利...
「生保」同戶籍有關? 現今社會進步,不少大樓屋苑都有保安,甚至公共屋邨有看更幫大家巡樓兼看門口。當保安人員遇到一些「生保」人及陌生面孔,通常也會多問幾句探明來意,並要求他們先登記再上樓,以策安全。 在廣東話俗語當中,「生保」有陌生、生疏的意思,而這個俗語的由來是與中國古代一種制度有關的。 「保甲制度」是自宋代開始一種帶有軍事管理的戶籍管理制度,所謂「什伍其民」、「變募兵而行保甲」,就是這個意思。 到了明清兩代仍有類似設置,是管理鄉村地區的重要制度。保甲制度以戶、甲、保等為基本單位,十戶...
「扮蟹」有甚麼好「扮」? 秋風起,正是享受美食的季節,當中不少蟹類正值當造之時,供應又充足,正合一眾吃貨們的心意。「蟹」對廣東人而言,除了是美食外,也經常出現在日常話語當中,「扮蟹」就是其中一個常用俗語。 在廣東話俗語中,「扮蟹」通常有假裝,即是以假示人的意思。但至於裝甚麼呢,在不同情況便有不同的用途。 「扮蟹」其中一個意思,來自蟹是一種入水能游、出水能走的生物,更有一雙蟹鉗攻擊其他生物,橫行的步姿予人橫行霸道之感。所以,社會上會用「扮蟹」來形容一些人耀武揚威、吹噓成性的人,也就是一些與「蟹」一...
「食得禾米多」中「禾米」是甚麼? 在電視劇中,「奸角」心腸惡毒,壞事做盡,到最後落得不好的下場,觀眾往往批評奸角「食得禾米多」,到底甚麼是「禾米」? 「食得禾米多」是指人多行不義,壞事做得太多,最終自食其果的意思。 這俗語源自於鄉村地區。從前的農田經常有雀鳥出現,啄食田中的禾稻或曬穀場的穀物。農民為免損失太多,通常都想盡辦法驅趕和捕捉這些雀鳥。 通常人們認為,雀鳥偷吃禾稻穀物被捉,此乃活該,是「食得禾米多」的下場。 延伸閱讀:老么與老疙...
章太炎的四個女兒:㸚、叕、㠭、㗊 如果你有四個女兒,你會把他們的名字改為梅、蘭、菊、竹?還是日、月、星、辰?有位國學大師居然將自己四個女兒名字改成四個生僻的四疊字:㸚、叕、㠭及㗊,四個字生僻得還差點令女兒嫁不出去! 這位國學大師名叫章太炎,是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他的四名女兒名字順序分別為章㸚、章叕、章㠭及章㗊,用的都是冷僻字。他甚至要求提親者要讀懂女兒的名字,才有望迎取。 那麼,女兒的名字如何理解呢? 四個「乂」組成「㸚」(音:里)。本意是籬笆,有稀疏明朗的樣子。 四個「又」組成「叕」(音:綴)。...
「有排」定「有牌」 香港人經排隊,經常因為隊太長而「有排等」。 在廣東話當中,我們會用「有排」來形容還有很長時間、需要等很久的意思。有一種說法指,「有排」正寫應為「有牌」,而這個牌就是古時的「時牌」。 據《宋史·律歷志三》所載:「國朝復挈壺之職,專司辰刻,署置於文德殿門內之偏,設鼓樓、鐘樓於殿庭之左右。其制有銅壺、水稱、渴烏、漏箭、時牌、契之屬、壺以貯水,...
不成功便成仁 電視劇中的人,遇到生命關頭的情況時經常說:「今次真是不成功便成仁了。」究竟「不成功」與「仁」有甚麼關係? 這句話是針對「幹大事」的人來說的。凡做事便有風險,幹大事的人要堅持不懈,過程中可能面對不少困難,甚至丟掉性命。然而,縱使不成功,卻能成就「仁義」。 這個「仁」是出自萬世師表孔子所寫的《論語》。在孔子心中,「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則、標準和境界。簡單來說,「仁」是「仁義」、「仁德」;深入點說,「仁」...
小確幸 「小確幸」形容因微小事情而確切感到幸福。這詞彙在內地和台灣都十分流行,卻源自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之作。 村上春樹的散文集《蘭格漢斯島的午後》其中一篇叫「小確幸」(由中國翻譯家林少華所譯),就是説生活中「微小但確切的幸福與滿足」的意思。 有「小確幸」感覺的事情,可以是微小的事,但只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用心體會,很多事物都可以是幸福、美滿的。村上春樹的文章中,說自己選購內褲後,把洗滌過的潔淨內褲捲摺...
「地頭蛇」與「地頭蟲」 形容某人對某地很熟悉,甚至在當地「稱王稱霸」時,會說他是某地的「地頭蟲」或「地頭蛇」,這個講法怎麼來的呢? 「地頭蛇」出自明朝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七卷:「大官人休說滿說!常言道『惡龍不鬥地頭蛇』。」 《西遊記》第45回則說:「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兩句的意思都是說,外來者儘管很厲害,但也鬥不過本地勢力,提醒外來者不要輕易自大。 廣東人很少說「地頭蛇」...
「死雞撑飯蓋」有科學根據? 如果要形容他人知錯仍不改,在廣東話當中就有一句相當生動的俗語「死雞撑飯蓋」,到底死了的雞又是如何撑起飯蓋? 「死雞撑飯蓋」當中的「撑」是指「支撑」。 剛宰殺、洗淨後的雞腳關節是柔軟的,但製作過程中,當雞被煮熟時雞腳筋就會受熱收縮,隨即就會有雞腳立刻撑直的現象發生。 撑直的雞腳很易會頂起煲蓋,讓人聯想起明明已經死了的雞,竟然還在用力頂起煲蓋的能力,仿佛還有爭扎求全一樣。 配合以上的情況再結合語境,...
東北話:哈拉子 「哈拉子」是甚麼意思?這是中文詞語嗎?如果是東北人的話,就一定知道答案。 其實「哈拉子」就是指口水,又可以寫為「哈喇子」,又叫「流憨水」。據《吉林民間文學叢刊》1981年第2輯的內容指這是東北的方言。然而,「哈拉子」這說法也流行於中國北方。對於這個詞,有人指是滿語音譯詞,後來在漢語中混合使用,不過也有人對這種說法有所保留。 實際上,北方方言中的滿語音譯詞和蒙語音譯詞...
你真牛 假如在廣府話當中找一個詞形容他人厲害,想必大家都會用到「犀利」一詞,而在東北地區,大家就會用到單字一個「牛」字來形容的。在東北常聽到:「你真牛(厲害)!」 到底「牛」這種動物為何又會與「厲害」一詞扯上關係呢? 這要從東北人當中的山東移民說起。在山東方言裏面,「牛」與「拗」字是相通的,偶會借代使用;山東人一般會以「拗」形容他人倔強,為人處事直接、不拐彎。而同樣的特點其實也體現在牛隻身上。 牛在耕田之時會一直向前不肯轉彎的,故此「牛」在山東人口中就...
山炮 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荒唐、糊塗、無邏輯性的詞語,廣東話會說「腦殘」,其實在東北方言中,也有一個意思相近的用語,這就是「山炮」。 「山炮」是指一個人頭腦簡單,説話做事欠缺考慮,和上文提及的腦殘意思接近。 原來這個東北話用語,與東北三省的民情大有關係。晚清時期,東北各省治安非常的差,不少壯漢為了生存成為了土匪。由於這些土匪並非正規軍隊,紀律及裝備都遠遜於正規軍隊,但他們的屋企中也有大炮,但大炮的質素甚為參差,不少更是已退役...
每日一詞 市擔:STAMP 廣東台山有一個詞語「市擔」,大家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這個詞語原來是由英語直接演變而成,並沿用英語的發音。 「市擔」意為郵票,來自英文「STAMP」。其餘例子還有:看球賽時說「骨波」,即好球,來自英文「GOOD BALL」。 另有部分詞語半中半英,例如:「老民」,意為老人,由「老」和「MAN」結合而成;「好反」即好玩,「好」和「FUN」融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