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見光的貓膩 在廣東俗語當中,不少會用上「貓」字,例如「出貓」、「食貓麵」、「食死貓」等,原來在北京也有俗語與貓有關的,這就是老北京話中的「貓膩」。 「貓膩」是老北京話,形容偷偷摸摸、不見得光的黑箱操作,也可指是一件事情中的陰謀,就是不能讓人知道的事。 對於「貓膩」一詞的由來,在北京城內有一個說法,說這個俗語是來自京城西南面的牛街。牛街是北京市內回民聚居之地,「貓膩」一開始寫作「嗎兒逆」或「碼兒妮」,而這兩個詞源自波斯語「Ma‘nee”」,...
狗口長不出象牙 形容別人口中總說出不好的話,惹人生厭,我們會說「狗口長不出象牙」,這個俗語背後,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象牙是雕刻藝術品的上等原料,產於南方,往來中原的路途遙遠,而且山高路險,相當危險,但由於價錢高,利潤豐厚,因此象牙商人不惜冒着生命危險也要從事這門生意。 民間傳說,有商人為了讓旅途更安全,特意養了一隻狼狗,陪他千里往返。一次在路上遇到強盜打劫,狼狗咬傷強盜救了主人。此後,主人更加善待狼狗,狗也...
狗咬狗骨 廣東話俗語「狗咬狗骨」是用來形容同夥之間自相殘殺,或是彼此勾心鬥角。雖然狗喜歡啃骨頭,但理應不會無故傷害同類,更不至於咬同類的骨頭吧? 廣東人用「狗咬狗骨」來形容此行為,所強調的不是殘殺、爭執,而是強調這是內訌,是同夥間的不和,因而比與異類爭執更為殘忍。在中國歷代皇朝的權力鬥爭上,有兩件「狗咬狗骨」的事最深入民心,其一是「玄武門之變」,唐朝李世民殺死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成功奪取太子之位;其二是曹操兩子的「煮豆燃萁」故...
得勁=爽 夏日炎炎,不少人因天氣及潮濕關係而變得懶洋洋,在這樣的天氣下,除了去游泳消暑外,開着冷氣、睡個午覺也是人生一大樂事。若在北方的話,人們便會大呼:「得勁」。 「得勁」是一個流行於華北及東北地區的方言,河北、河南,安徽北部、山東中西部等。有說「得勁」是源自河南的方言,意思是指很棒,舒服.很爽,稱心如意,多表示感覺很好的意思。在老舍《全家福》第一幕第二場就曾經有以下的對白:「你愈照顧我,我心裏愈不得勁兒。」由此可見,得勁就是舒服的近義詞。 除了代表舒服...
狼過華秀隻狗 形容一個人為人處事用心狠毒,我們通常都會用到凶狠毒辣、残暴不仁等等的形容詞,但在廣東諺語當中,就有一句既生動又帶有同等意思的句子,這句正是「狼過華秀隻狗」。 究竟「華秀」是何人,他養的狗又為何會以兇狠而聞名? 據說,從前佛山有一個名為華秀的茶葉商,他的其中一項技能就是鬥狗。在他生活的時代,「鬥狗賭錢」是閒時的娛樂之一,所以相中一隻兇狠的狗某程度而言是可以為自己帶來一大筆財富。華秀千挑萬選之下,就找到一隻相當威猛的狗,為他帶來多場連勝。這隻「華秀的狗」甚至在街上看到紙老虎也會即時撲上去嘶咬,兇狠無比。 ...
佛山孝子似層層 方言很多時候承載着地方文化元素。廣東話有一句俗語叫佛山孝子,歇後語是「似層層」,字面的意思就是「非常神似」、「似模似樣」,這句歇後語是怎樣產生的呢? 俗語全句是「阿昆買水頭耷耷,佛山孝子似層層」。在珠三角地區,辧喪禮注重孝子要負責「擔幡買水」,「擔幡」即是擔起一枝引魂幡,「買水」就是孝子用鉢裝水,再用濕了水的毛巾向先人屍體從上至下洗擦三次,用意洗滌靈魂,讓他們早登仙界。 相傳以前在佛山當地有一個叫阿昆的人,專門為一些沒有兒子的家庭提供代客治...
飽死荷蘭豆 餓死芹菜頭 「荷蘭豆」是大家生活中經常吃到的食材,那「飽死荷蘭豆」又有甚麼含義呢? 《廣東新語》就記載了這種起源於西歐的豆:「海豐有雪豆,熟於大小雪時,名寒豆。」 17世紀時,侵佔台灣的荷蘭人把「荷蘭豆」引入台灣,在《臺海采風圖》中就記載道:「灣豆,種出荷蘭國,台人竊種而植。實於春夏,亦實於冬」。 由於「荷蘭豆」屬於外來菜蔬,價格高企,能吃上「荷蘭豆」的家庭都是非一般的,能...
潮巴是傻瓜? 中國不同地方的不同方言,對於「傻瓜」有不同的稱呼,「潮巴」就是其一。 傻瓜,意思就是糊塗而不明事理的人,通常用來開玩笑或罵人笨。而在山東的東部,傻瓜的方言說法就是「潮巴」。潮巴的普通話讀音是chao ba,這個方言詞語其實沒有一個統一寫法,因此在字面上有「超吧」、「朝吧」、「朝霸」等的寫法。 在山東東部地區,人們會以「潮」來形容一個人「傻」、「缺心眼」、「犯迷...
「一鑊熟」與 「一鍋端」 「一鑊熟」是廣東俗語,從字面看,就是將所有食材放在一個鍋中烹調,直至煮熟為止,實際卻有「同歸於盡」的意思。 在電影情節裏,賊人被警察重重包圍時,為求自保,賊人將手槍指向附近的火水桶,大喊「唔好行埋嚟,否則同你哋一鑊熟。」賊人若是開槍射向火水桶,定必引發大爆炸,周遭的人可能也會葬身火海,同歸於盡。 類似的詞語還有「一鍋端」,不過兩者意思有少許不同。 「一鍋端」比喻一下子全拿出來,沒有剩餘,或一下子全...
「起碼」從何算起? 有的詞語用得多了,對背後的意思往往不求甚解。其實很多詞語,背後都有自有其來源,「起碼」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起碼」就是最低限度或至少的意思。譬如說「這次起碼有三個人來吃飯」,意思就是至少有三個人來吃飯。 早在清代時人們已有「起碼」的說法,在《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九回當中:「官小不要,起碼亦是一位觀察。」而在魯迅的作品《朝花夕拾·父親的病》當中有用上這個詞語:「起碼是蘆根,須到河邊去掘;一到經霜三年的...
老幺與老疙瘩 廣東人經常會說一句話,叫做「孻仔拉心肝」,意思就是家中年紀最小的兒子,是父母的心肝寶貝,對他們的關愛程度猶如心肝被拉扯的感覺。在中國方言中,孻仔(女)也被稱為「老幺」和「老疙瘩」,有甚麼來由呢? 「幺」的意思是最小,是象子初生之形。麻將中的幺九牌也就是一(數字最小)和九(數字最大)的合稱。 而在東北地區,有一種更有趣的形容——「老疙瘩」。 疙瘩這詞雖在《老殘遊記》用來指皮膚上突起或肌肉上結成的小硬塊,不過在東北方言中則表示最小的兒子或女兒。 既然是最小,又為何要用上「老」字呢?原來...
大龍鳳 「大龍鳳」原本跟廣東傳統藝術——粵劇有關,但後來卻變成了「做場好戲來騙人」的意思,為何會這樣呢? 「大龍鳳」,其實是香港六十年代初一個粵劇團的名字。由何少保做班主,紅伶包括麥炳榮、鳳凰女和譚蘭卿。這粵劇團有幾齣拿手好戲,包括《鳳閣恩仇未了情》、《蠻漢刁妻》、《痴鳳狂龍》等。 這些粵劇的特色,多是大鑼大鼓、大吵大鬧的,氣氛熱鬧,觀眾們看得十分投入。後來,人們就喜歡以「大龍鳳」來形容一些大吵...
當家才知鹽米貴 出門才曉路難行 形容年青人不知生活艱難,會說「吃米不知價」。舊時民間諺語,有一句意思與之相當的,你又知道是甚麼嗎? 這一句便是「當家才知鹽米貴,出門才曉路難行」。 意思就是說,孩子長大成家後,面對衣食住行的生活問題,就會知道鹽米等生活用品並不便宜,以此告誡孩子不要養成浪費的壞習慣。 以前農村沒有馬路沒有車輛,都是不平坦的泥巴路,一般人無論到哪裏都是靠雙腳行走。因此,舊時長輩就以「出門才曉路難行」來訓示後輩...
白鼻哥是何許人? 白鼻哥是何許人? 白鼻哥,也叫白鼻。原指傳統戲曲的丑角(三花臉),因用白粉塗鼻,俗稱白鼻哥或白鼻。 在傳統粵劇中,白鼻哥的角色多為反派,例如作為才子的反襯,上京考試而榜上無名,下場時說:「今科不中,明科再來。」 後來,「白鼻哥陪考」就用來比喻考試失敗之人。 其後,白鼻哥又泛指無能之輩瞎湊熱鬧,永遠是陪襯角色...
消失的俚語|放水 有沒有試過考試前夕,老師格外開恩,把貼士公開給學生?這個時候同學會形容老師在「放水」。「放水」即放行、放過的意思,那它的由來又是怎樣的呢?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公職人員貪污的情況十分嚴重,消防員也不例外。 那年代遇上火警時,消防員抵達火場後第一件事不是救火,而是找事主、店東或負責人索賄,要先收到賄款才開喉救火。當時便有一句流行語:「有水開水放水,冇水收水散水」。 這個「水」,就是金錢的意思,而「放水」就因此有「給人方便」的含...
消失的俚語|棚尾拉箱 要形容一個人臨時失場,會說他「甩底」,而粵劇界則有一句特別的詞語,叫做「棚尾拉箱」。 從前做粵劇大老倌的都有私人的戲服、化妝等用品,會存放在一個大櫳箱內。每當演出時,會隨身帶到戲棚或戲院。當偶然有大老倌發脾氣拒絕出場時,會立即走到劇棚尾將自己的木攏箱拉出來離去,因此就有「棚尾拉箱」的俚語出現了。 對於戲棚來說,大佬倌霸氣失場是娛樂界的大事,因此「棚尾拉箱」,就是指重要的人臨時爽...
消失的俚語|新澤西 遇到商店店員抬高售價,會聽到有人說「食水深」。「食水深」現在還經常聽到,但原來它還有前一句的,就是「新澤西」了。「新澤西,食水深」,你聽過沒有? 在香港大約50年代左右,美國曾有一艘主力艦來香港,這艘艦隻名為「新澤西號」。 因為「新澤西」號排水量非常大,深入海水好深,雖然維多利亞海港出名水深港闊,但仍然沒辦法讓它駛入香港海港,只能夠停在鯉魚門外供人參觀。因為排水量大,「食」水好深,因此便有「新澤西,食水深」的說法。 除了這個很正常的說...
消失的俚語|白頭摩羅 開埠之初,香港人經常稱印度人為「摩羅差」,現在這個稱呼已很少聽見了,而用「白頭摩羅」一詞的更是少之又少。甚麼是「白頭摩羅」呢? 不少印度人會在頭上圍上白色的頭巾,他們本來已被稱為「摩羅差」,加上白圍巾也就順利成章成為「白頭摩羅」了。 當時這些「白頭摩羅」,多從事放小額貸款的工作。他們不算是借貴利,只是借貸三幾亳子予勞苦大眾;又由於他們經常帶着銅銀大的耳環作飾物,所以又得到了「大耳窿」的稱呼。 「白頭摩羅」的稱號差不多...
消失的俚語|堅過石堅 形容事情千真萬確、真材實料,有時會聽到有人說「堅唔堅呀?」但是會說「堅過石堅」的,已買少見少了。 石堅生於1913年,在40年代投身演藝圈,以飾演反派角色為人熟悉,當中以《黃飛鴻》中的「奸人堅」,在演藝界奠定了一代奸人的至尊地位。 除了演戲了得之外,石堅還多才多藝。他當年是以化妝師的身份首次踏入演藝圈的,曾是「萬能泰斗」粵劇老倌薛覺先的化妝師。 他也精通北派武術。70年代的武打電影《龍爭...
消失的俚語|念五兩 假如現在問人甚麼是「念五兩」,可能並沒有多少能夠答得上。「念五兩」是甚麼意思呢? 清朝至民國時,在省城廣州有很多妓寨(院),娼妓盛行,因此有很多跟妓女有關的俗語出現。昔日的恩客不乏與妓女日久生情、而帶走妓女的情況,這種情況經常被人取笑,「念五兩」就是這個意思了。 為甚麼叫「念五兩」呢? 「念」又可等作「廿」,「念五兩」又可以稱作「廿五兩」,以一斤為十六両計,「念五兩」就是...
消失的俚語|跑馬射蚊鬚 數年前,在銅鑼灣有一家名為山旯旮的餐廳,店內有一塊巨大的以霓虹光管設計的大字牌,寫上「跑馬射蚊鬚」,到店內的食客都紛紛打卡,將相片放上社交平台,一時成為網紅地標。「跑馬射蚊鬚」是甚麼意思呢? 形容事情困難重重,會用「難過登天」、「Mission Impossible」,而在上一代廣東人,則有一句頗生動的形容詞 ,就叫做「跑馬射蚊鬚」。 所謂蚊鬚,就是蚊子的腳,因為蚊子身小腳長,小腳看起來有點像胡鬚,所以粵語便說成「蚊鬚」。 想像一下蚊鬚那麼幼小,即使神射手亦很難用箭射穿,更何況是...
每日一詞 市擔:STAMP 廣東台山有一個詞語「市擔」,大家知道是甚麼意思嗎? 這個詞語原來是由英語直接演變而成,並沿用英語的發音。 「市擔」意為郵票,來自英文「STAMP」。其餘例子還有:看球賽時說「骨波」,即好球,來自英文「GOOD BALL」。 另有部分詞語半中半英,例如:「老民」,意為老人,由「老」和「MAN」結合而成;「好反」即好玩,「好」和「FUN」融合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