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寺、廟、祠、觀、庵的作用大不同?

編輯︰流螢

  中國古代建築種類繁多,除了亭台樓閣,寺、廟、祠、觀、庵等建築也十分常見,究竟這些地方的作用是甚麽?又有甚麽分別?

  寺,原本指的是皇帝的行政機構,最早於北齊開始設立,直至清朝,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大理寺」,便是掌管刑獄案件審理的官署。

白馬寺
位於河南洛陽市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被譽為中國佛教的「祖庭」。(圖片來源:Getty)

  隋唐以後,以「寺」命名的官署數量愈來愈少,而「寺」一字在梵語中也有僧侶居所的意思,朝代更迭,逐漸成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中國佛教建築專用詞。

  廟,一般指的是古代供奉及祭祀祖先的地方。《禮記》中曾提到,廟的規模有着嚴格的等級限制,凡有官爵的家族,都可按制度興建「家廟」,而「太廟」指的就是皇帝的祖廟。

  漢代以後,廟逐漸成為祭祀鬼神和敕封、追諫文人武士的場所,如觀音廟、孔子廟、岳飛廟等。

重慶關岳廟
重慶關岳廟,始建於明朝,是典型的南北朝宮殿建築。廟内大大小小的殿堂共有36間,當中有三重大殿,總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祠,和廟的功能有些相似,是為了紀念祖先和偉人而修建的處所,俗稱「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

  觀,在古代的作用是天文學家觀察星象的「天文台」,與道教文化息息相關,因此,後來「觀」也成為了道教建築的統稱。

  庵,是古代的一種圓頂草屋,也指文人的書齋,像是有老學庵、影梅庵等。自漢代起,陸續出現了一些專供尼姑居住的庵堂,因此「庵」後來也泛指佛徒尼姑的住所。

  延伸閲讀:中國文化通識|佛教四大名山在哪裏?

相關標籤

工夫茶 vs 功夫茶  

  潮州人吃飯喝茶,都用「食」字,「食飯」叫「蓆伴」,喝茶叫「食茶」(音:蓆嗲),當中又最愛喝「工夫茶」。

  「工夫茶」的「工夫」,跟「打功夫」的「功夫」並不一樣。「工夫茶」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康熙年間,據說是福建武夷山上最上品的茶種,慢慢演變成一種品茶的程式,即泡茶的動作及過程。 

  「工夫茶」(音:近扶爹)的「工夫」,在潮州話的意思是仔細、講究的意思,而不是耍功夫的「功夫」。

  泡工夫茶需要用一個細小的...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趣談中國文化;文房四寶

趣談中國文化|「文房四寶」是哪四寶?文房不是書房?

2024-03-18

中國文化通識|古文獻「四大發現」是?

2024-02-24
趣談中國文化;九州四海

趣談中國文化|「四海九州」指哪「四海」哪「九州」?

2024-02-16

中國文化通識|龍生九子是哪九個?

2024-02-09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荷蘭水蓋;荷蘭水;飽死荷蘭豆

趣談中國文化|勳章又叫「荷蘭水蓋」?盤點消失的「荷蘭」廣東話

2024-10-28
文化百科;趣談中國文化;陶淵明;五斗米

趣談中國文化|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他的月薪有多少?

2024-04-17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