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1-23
中國科技高度重視芯片產業,被稱為「芯片教父」的張忠謀,自然也是對中國科技有重大影響力人物。但他當年負笈美國所學的,卻是與芯片沒有多大關係的機械工程,只為畢業後月薪多1美元,才「賭氣」加入一間半導體公司,結果與這個走在時代尖端的行業結下一輩子的緣份。
考博失敗 中國科技巨人生平最大打擊
1949年,張忠謀離開前後住了5年、有美好記憶的香港,到美國留學。他開始是考入哈佛大學,一年後轉到曾培養出不少中國科技界人才的麻省理工學院,入讀機械工程系,並在22歲那年拿到碩士學位。不過當這位「學霸」打算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時,卻連續兩年都未被取錄。張忠謀後來說,「考博」失敗,持續十多年的求學之路就此結束,這是他「有生以來的最大打擊」。

在學術道路止步,張忠謀只好轉入職場。他獲兩家公司提供職位,一間是著名的福特汽車,另一間則是與他所學的完全不相干的半導體公司,但這間半導體公司開出的月薪比福特多了1美元。後來成為中國科技界名人的張忠謀,其實當時是想加入大公司的,但福特少給1美元,自己又很不樂意,於是打電話給福特的人事部說明自己確有誠意,希望能提高起薪點,未料對方的答案卻是「我們不討價還價」。結果年輕氣盛的他,一氣之下就選擇了去小公司。
陰差陽錯入半導體行業 成就中國科技傳奇
世事就是如此奇妙,如果拿到麻省理工的博士,日後成為中國科技巨人的張忠謀就可能會走上教職,或繼續做研究,一輩子留在機械工程領域;如果福特開高一點工資,他可能成為這間汽車行業的一員,也就不會「陰差陽錯」地踏入半導體行業。
進入半導體公司,一切都是陌生的。但對學習能力超強的張忠謀來說,吸收新知識不是甚麼難事。他邊做邊學,還用功研讀半導體的學術專著。經過一年努力,他已成了半導體行業的專家,亦升職成為小主管,寫下了中國科技傳奇的新一頁。

經過3年歷練後,張忠謀決定「跳槽」到世界最頂尖的半導體企業「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TI)。到了這間世界500強企業,張忠謀領略到美國科技公司創新精神的力量,便更加拼命地工作。憑着出色表現,他在德州儀器內步步高陞,36歲已身居副總裁之職,到41歲那年更升任公司主管全球半導體部門的資深副總裁,成為公司第三號人物,也是矽谷,乃至全美國大型企業中,第一個擔任高級管理層的華人。在此期間,張忠謀還完成了史丹福大學的電機系博士學位。
打敗Intel成得意之作 中國科技界的神話
值得一提的是,張忠謀進入德州儀器的差不多時間,後來發明集成電路、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的傑克·基爾(Jack Kilby)也進了這間公司,兩人是好朋友,傑克還把研發集成電路的進展告訴張忠謀,所以張忠謀也見證了第一個集成電路的誕生。

他與後來成為英特爾(Intel)「三駕馬車」之一的安迪·格魯夫(Andrew Grove)也做過同事,且私交很好。只是上世紀70年代,英特爾和德州儀器在電腦記憶體市場直接競爭,兩人因此幾乎成了「死對頭」。當年這場記憶體大戰也是張忠謀的「得意之作」,據報道,他痛下血本直接研發下一代的產品,很快就把當時該領域「一哥」的英特爾打敗,後來英特爾更因此轉型,專攻CPU。
過了多年,英特爾已不再生產內存,張忠謀也離開德州儀器,大家才重歸於好。後來張忠謀到台灣創辦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台積電)之初,就是通過私人關係,把格魯夫邀請到台灣參觀,而英特爾後來給予台積電認證和訂單,才使這間新生公司得以迅速發展和壯大,但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