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5-09
中國哲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譬如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若你問老子「為甚麼反者道之動」?老子說:「我看到的就是『反者道之動』」。
它不是任何推論的結果,它就是對這個世界直觀的判斷,然後你再推(論),結果我們推出很多東西。
王德峰點出道家兩大通則 強大從弱小開始累積 能夠包容對立面才生存得更久
首先我們明白「反者道之動」,是指世上所有事物,都必然走向它自己的反面。
由於這一點,讓中華民族有一種智慧,是其他民族無法相比的。
甚麼智慧?就是在最黑暗、最艱難困苦的時候,中華民族對未來仍保持着信心。
為甚麼?因為黑暗即將過去,它一定走向自己的反面。光明一定在前面。同時,它又讓我們這個民族在最輝煌、最得意的時候,保持着必要的警覺。
為甚麼?因為事情正在走向反面。
由此,你推(論)出為人處世的道家兩條通則。
第一條通則是,如果你要得到一個事物,就要從它的反面開始。
你要強大,就必須從弱開始;你要高,必須從低開始。所以,如果中國人懂得道家的思想境界,他一出場的時候,應該低調,極其低調到讓人覺得我不存在。
第二條通則是,你要比較長久保持一個事物,必須讓這事物包含它的對立面。這個事物如果沒有一種能力包容對立面,它很快就要結束。例如資本主義必須包含對立面,叫社會主義。一個不能包含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它很快會垮台。
延伸閱讀:王德峰解說《大學》「三綱領」 人人親民關愛是做人目標
王德峰看善待失業者 否則容易造成社會動盪
又例如失業的人,也就是離開生產過程的人,而經濟學家不再看到他們的存在。當經濟學家討論資本運動,那些在資本運動之外的人,不再是討論的對象,但這些人是存在的,只不過在經濟學家眼中不存在。
這些人在社會還要生活,他們不再用貨幣來獲得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沒有貨幣,他們失業了。
這個社會若以市場原則來看,他們活不下去。但他們還是要活着,於是會去搶劫銀行、暴動。如此,資本主義需要的和平社會環境,就沒有了。
你不要以為必須永遠堅持市場原則、資本邏輯。資本邏輯要生效的前提是和平的社會。和平社會就一定要承認,在生產過程之外那些人,他們還必須活着。這就是我剛才講的,資本主義想長久一點,必須包含它的對立面,就是社會主義。
王德峰看困難是恩人 敵人是老師 使我們愈變愈強
學生要學業成功,必須包含對立面,就是困難。一切順利都要包含它的對立面,就是困難,你才能做好,做成大事。
「困難是我們的恩人,敵人是我們的老師」做事情要有對立面,要有反對你的人,你才會把你的事情做得更好。
剛才講到中西哲學的比較,追問的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根源。這差異的根源是來自這個民族對世界的不同理解。而這種不同理解的形成,我做了幾個說明:
王德峰看中華民族視五倫和睦為完美 西方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完美
第一、地理環境導致社會秩序的不同構造原則。中國的原則是在血緣關係之上形成的親情,然後在親情基礎上形成社會秩序的原則。這原則最後歸為「五倫」,就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
它的最高價值叫「君臣有義」。孟子說君臣之間的關係,它的價值在「義」上面。義,就是義氣,是「江湖義氣」那個「義」字。
為甚麼?因為君臣之間沒有血親關係,所以他們之間的價值是「君仁臣忠」。君要仁、仁慈、愛民,然後臣對他忠心。
現在沒有君主這個君,但中華民族在。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成員,我們可以把整個民族看成君,我們是它的臣。
「父子有親」,這個「親」也是交互性的關係,不是單向的。單向的變成「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哪有這種道理?要講的應該是「父慈子孝」,那叫親情。
人生就是有親情友情,不叫愛情,叫恩愛,有幾份情同時具備,在中國人看來叫完美的。在儒家學說看來,就是完美的。
那麼西方人生價值的完美是甚麼?馬斯洛心理學說需要層次,最高叫自我價值的實現。
叫一個獨立的個人自我價值實現,這是甚麼意思?
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在人生的舞台上贏得一些成功、一點成績,我們這些幸福感來自哪裏?上告慰父母,下帶來孩子光明的未來,身邊丈夫或妻子因此得到歡樂和欣慰,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價值落實的地方。
馬斯洛則說,不,是自我價值實現。
延伸閱讀:王德峰看西方文化源頭 由希臘神話世界至柏拉圖的理念世界
我們現在很強調自我價值,在自我價值實現以後,你如果離開中國人講的「五倫」,你有沒有幸福感?西方人可能會有,因為他們早就擺脫了家族,個人獨立,個人從家族中走出來。
這件事情在一千多年來,中國人都沒有過,所以不要相信自己是individual(個人)。不會的,而且你最終不會希望這樣。
你會希望屬於周遭最重要的那些人,你需要這種關係的存在,你需要這種關係達到它理想的狀態,這理想的狀態就是「五倫」的五種價值,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生命追求。(九之八)
(轉載自明師在你心中@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僅代表作者觀點,並不代表《當代中國》平台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