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更」指的是甚麽?

編輯︰流螢

  俗話有云:「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更」是中國古代的計時單位,究竟指的是甚麽?古人又是如何劃分的?

  在古代,人們將夜晚分為5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因此被稱作五更、五鼓或五夜。五更,即是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每一更代表一個時辰,而一個時辰則相當於現在的2小時左右。

(清)紫檀木樓閣式大更鐘
在清代,人們發明了更鐘便於晚上打更報時,圖為文物「(清)紫檀木樓閣式大更鐘」。(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

  一更,指的是戌時(19:00-21:00),這個時候太陽已經下山,天空將黑未黑,夜色朦朧,人們仍然活動着。

  二更,指的是亥時(21:00-23:00),已到了夜深時分,人們都已經紛紛回家休息睡覺了。

  三更,指的是子時(23:00-01:00),是十二時辰中的第一個時辰,古人認為這是一夜中最黑暗的時刻,會有鬼怪出沒。

  四更,指的是丑時(01:00-03:00),這時依舊處於黑夜,也是人們最熟睡的時候,相反,盜賊們卻變得十分活躍,因此四更也可稱為「狗盜」之時。

  五更,指的是寅時(03:00-05:00),到了五更天便是日夜交替之際,這個時候,伴隨着此起彼落的雞鳴聲,人們逐漸從睡夢中醒來,又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隨着時代變遷,「更」這個古代計時單位到了現代已經不再沿用,但我們仍然能從日常用字中發現它的身影,像是有成語「半夜三更」等。

  延伸閲讀:中國文化通識|更鐘是什麽?

相關標籤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

 

中國文化通識|四大名園是哪四個?

2022-12-31
中國文化

趣談中國文化|「四海之內皆兄弟」是指哪「四海」?

2022-12-24

中國文化通識|三垣是甚麼?

2022-12-10
點翠工藝

中國文化通識|點翠是甚麼?

2022-12-03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荷蘭水蓋;荷蘭水;飽死荷蘭豆

趣談中國文化|勳章又叫「荷蘭水蓋」?盤點消失的「荷蘭」廣東話

2024-10-28
文化百科;趣談中國文化;陶淵明;五斗米

趣談中國文化|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他的月薪有多少?

2024-04-17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