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1-19
中國文化中,「一問三不知」是指某人對事件毫不知情,雖然這句話大家都經常掛在嘴邊,但為何是「三不知」,而不是「四不知」、「五不知」?「三不知」又到底代表哪三件事呢?
中國文化古籍《左傳》首提「三不知」
「三不知」這詞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根據古書《左傳》記載,講的是關於晉國軍隊攻打鄭國的故事。
當時,晉國的執政大臣荀瑤準備率領軍隊攻打鄭國,其祖父荀文子卻認為不宜輕舉妄動,並說:「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這段話意思是指,在仁人君子進攻謀略時,必須清楚整件事情的開始、中間的發展和結局(即始、衷、終)後,才可決定攻略。如今我們對這三部分都不知道,就打算進攻,這樣不是很難嗎?由此可見,「三不知」指的是對開始、發展和結局都全然不知。
明朝姚福曾在《青溪暇筆》一書中寫道:「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蓋本《左傳》。」意即「一問三不知」指對事情的始、中、終全不知曉的說法出自《左傳》,再次印證了中國文化中「三不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