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愛回家 挑扁擔送物資回鄉探親

撰文︰黃皓頤

  回鄉探親,是不少香港人在農曆新年、清明節和暑假的必定行程,過程一點也不輕鬆,但卻意義重大。

改革開放前 羅湖步行過橋返鄉下

  早於1906年,在深圳河上建設一條鐵路橋——羅湖橋,1911年正式啟用,成為連接內地和香港的主要通道。1950年,羅湖邊檢站成立。1957年,重建的羅湖橋(日本侵華期間被英軍炸毀)成為了旅客往來深港兩地的通道,火車返鄉下的主要交通工具。那時,當火車抵達羅湖,所有乘客都必須下車,帶着大包小包的行李,從羅湖橋兩側的行人通道步行過去,形成延綿不斷的人龍。

當代中國-名家-改革開放愛回家 挑扁擔送物資回鄉探親
改革開放1979年,來自香港的乘客從羅湖步行走過這條鐵路橋——羅湖橋,當跨過臨時站界標的位置,便會進入中國境內,回鄉探親。(圖片來源:Getty)
當代中國-名家-改革開放愛回家 挑扁擔送物資回鄉探親
改革開放前後1970年代,當火車抵羅湖站,乘客便要下車,攜帶着大量帶回鄉的行李過境。連綿不絕的回鄉探親旅客人龍,可見回鄉人潮的擠擁。(網上圖片)

  在1960、70年代,不少人由內地偷渡來港,這大批勞動人口幫助香港的經濟高速發展,他們亦改善了生活情況,之後便不時回鄉探望及接濟環境艱難的親友。每逢農曆新年、清明節等日子,在羅湖橋望去,就是延綿不斷的人龍,大家都不約而同帶着大量物資返鄉下,接濟親友和同鄉。

  延伸閱讀:羅湖舊照片 看回鄉過關歷史演變

改革開放 回鄉必帶糧油雜貨

當代中國-名家-改革開放愛回家 挑扁擔送物資回鄉探親
改革開放前1960年代的羅湖火車站,回鄉探親的旅客正在月台排隊候車,人們都帶着大包小包物資,有些人更挑扁擔攜帶大量物品回鄉。(圖片來源:Getty)

  改革開放70、80年代,很多經羅湖回內地的人,會用麻布袋或魚網狀的麻繩袋、或挑着扁擔,或後來的港產代表紅白藍尼龍帆布袋,盛載着一罐罐食油、大包的米、布料、舊衣服及鞋子等,擠在人群中慢慢地前進;將這份帶着愛的心意親自送到親人手中。那時,中國實行計劃經濟,糧油雜貨都需要憑票購買,十分珍貴,可說是有錢也未必買得到。

  人們又為了避免徵收關稅,在過關前會盡量多穿幾件外衣、幾條長褲,務求多帶幾件衣服回鄉,所以即使在冬天,仍會熱得滿頭是汗;過關後才大汗淋漓地脫去衣物,帶回鄉去送給親友。當他們每次返到鄉下,看到親友一臉期待、滿心喜歡地接受這些從香港帶來的物品時,之前的辛苦勞累,都會一掃而空。

改革開放 掀起攜帶家電回鄉潮

當代中國-名家-改革開放愛回家 挑扁擔送物資回鄉探親
改革開放後1979年,中斷30年的省港直通火車恢復通車,自此港人回鄉探親更加頻繁。每逢到了農曆新年、清明節等日子,大量回鄉旅客一起擠上火車,造成場面混亂。他們除了從正常車門上車外,還會攀爬車窗進出火車廂內,險象環生。(網上圖片)

  1979年4月4日,曾中斷30年的省港直通火車恢復通車,從那時起,港人回鄉探親更加頻繁。初時由於火車並沒有限制乘客攜帶的行李數量和體積,於是大班回鄉探親者會拼博地大件細件地帶上火車,包括電視機、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大班回鄉者一起擠湧上車的場面,十分混亂。1979年中國海關宣布,由8月1日起,只有憑回鄉證入境,才可以帶、電視機、錄音機、相機、風扇、單車、手錶及縫紉機等,每人每年只准帶一件完稅的物件;才令帶家電回鄉的熱潮稍為平緩。

  延伸閱讀:迎接改革開放 中斷30年九廣直通車復開

  1985年羅湖口岸聯檢大樓落成,人們終於不用再徒步走過羅湖橋,改走在雙層的聯檢通道橋。回鄉探親的手信,亦由以往的糧油雜貨,變成了家電產品。但,不變的是每個回鄉探親者跟親友共聚一刻的期盼。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改革開放

深圳特區45年

深圳特區45年|圖說深圳改革開放史 從邊陲農業縣到國際大都市

2025-03-18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2024-02-09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2024-03-05

90秒看中國

1:30
香港展覽盛事

《香港機遇新里程》 認識變革掌握新機遇

2024-11-18

非凡75年

3:0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2024-10-05

國策通識

2:17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策通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

2025-01-15

改革開放

深圳特區45年

深圳特區45年|圖說深圳改革開放史 從邊陲農業縣到國際大都市

2025-03-18

十四五規劃

2:28

十四五民生篇|中國怎樣應對老齡化?

2024-02-09

一帶一路

2:05
一帶一路-健康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科普篇|讓中國醫療「走出去」 健康絲綢之路如何惠及世界?

2024-03-05

90秒看中國

1:30
香港展覽盛事

《香港機遇新里程》 認識變革掌握新機遇

2024-11-18

非凡75年

3:0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2024-10-05

國策通識

2:17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策通識|「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構建?

2025-01-15
編輯推薦
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

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真的會「飛」 親身體驗意外慳千萬美元研發經費

2023-01-13

雙星定位 航天專家陳芳允為北斗奠基

2021-03-25

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2020-12-12

研發「中國芯」 黃令儀年過80仍在奮戰

2023-12-06
1:58

中國高鐵為何這麼穩?女總設計師梁建英:因為我暈車

2022-07-14

中國電動車的「領航員」 香港科學家陳清泉

2023-11-08

「中國計算機之母」 夏培肅的永恒傳奇

2022-10-29
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

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真的會「飛」 親身體驗意外慳千萬美元研發經費

2023-01-13

雙星定位 航天專家陳芳允為北斗奠基

2021-03-25

孫家棟見證航天發展 他還是「中國衛星之父」

2020-12-12

研發「中國芯」 黃令儀年過80仍在奮戰

2023-12-06
1:58

中國高鐵為何這麼穩?女總設計師梁建英:因為我暈車

2022-07-14

中國電動車的「領航員」 香港科學家陳清泉

2023-11-08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1:49
佛山揮春街

春節|佛山最「紅」一條街 手寫揮春滿載廣東年味

2025-01-14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25-02-18
2:09
港產大熊貓小姐弟

港產大熊貓|半歲生日將與公眾見面 兩招分辨家姐細佬

2025-02-07
1:57
當代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樂活灣區-深圳速度-南澳蛋家漁民舞火龍cover

春節|年初二的非遺 探秘深圳南澳蜑民「一天龍」

2025-01-30
2:34
新光戲院

新光戲院|告別53年的粵劇殿堂掀集體回憶

2025-01-16
1:49
佛山揮春街

春節|佛山最「紅」一條街 手寫揮春滿載廣東年味

2025-01-14
1:59
海洋公園港產大熊貓

港產大熊貓|即睇命名比賽懶人包 可唔可以沿用「家姐」「細佬」?

2025-02-26
2:32

港產大熊貓|家姐細佬登場 一文看清追訪全攻略

2025-02-18
3:15
啟德體育園

10個數字|一文看清啟德體育園亮點

2025-02-18
中國經濟-中國上海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只有把中國變成西方 才能阻止中國實現經濟增長目標

2025-04-06
外國人遊覽故宮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鼓勵西方年輕人到中國 認識中文 建立未來資產

2025-04-04
中國科研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比較64項前沿技術 中國53項排名第一 美國僅11項

2025-04-04
1961年4月9日
當代中國-當年今日-世乒賽冠軍

中國首次奪得世乒賽男子團體冠軍

「剃頭挑子」下一句是甚麼?

  「剃頭挑子」是從前街頭理髮匠所攜帶的「工具箱」,從清朝時出現。「剃頭挑子」有一句歇後語,大家知道嗎?

  清朝男人的髮型是剃掉前面的頭髮,將後面的頭髮梳成一條辮子,這種髮型需要專人來打理,於是「剃頭匠」就出現了。

  剃頭匠走街串巷,吆喝「剃頭嘞」,顧客便在路邊坐下理髮。

  「剃頭挑子」,就是剃頭匠的扁擔挑子,用以攜帶理髮用的工具。

  通常,挑子的一頭放着剃頭梳辮的工具,如剃刀、梳子,篦子等;另一頭則...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