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時代|專訪自得琴社:當中國古琴遇上哆啦A夢

編輯︰紀小婷
撰文︰蘇言

  哆啦A夢遇上中國傳統樂器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你是否想像得到?中國就有一班熱愛傳統樂器的年輕人,自發組成一個名叫「自得琴社」的樂團,用古典手法演繹現代歌曲。作為古琴領域的KOL,他們亦成功將傳統樂器帶出國門。

用古琴演奏現代歌曲 自得琴社變身KOL

  前段時間,一曲古風版《哆啦A夢之歌》在網絡上流傳。影片中年輕樂手身穿盛唐服飾,手持傳統樂器,或坐或跪,姿態各異,背景如鋪陳的宣紙,遠看就像一幅古代畫作。忽而畫中人開始彈奏,交織出一曲輕快樂章,「古代畫卷」就這樣「活」了。畫面中還不時有貓咪行過,這些有趣的元素令人耳目一新。

KOL自得琴社00
看似一幅古代畫卷,但演奏的卻是《哆啦A夢》《權力的遊戲》這樣的現代曲目,這種跨界融合正是自得琴社的最大特點。(受訪者供圖)

  琴社社長朱里鉞多年前就在上海學琴,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師從中國職業古琴演奏家龔一先生的唐彬、蔡珊夫妻,3位青年一拍即合,但學琴的琴社不好找,「沒有合適的琴社,索性就自己開一個。」於是2014年,面向大眾推廣古琴的「自得琴社」成立了。

  如何讓更多人認識古琴甚至產生學習衝動?朱里鉞說,一方面出於宣傳琴社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想表達自己對古琴及傳統文化的理解,「自得琴社」由此開始在社交媒體上發表作品。

社長朱里鉞介紹,『自得琴社』取意『天真自得』,希望通過古琴讓大家回歸到一個天真的狀態,也可以理解為『自得其樂』。(受訪者供圖)

  琴社成員多為80後、90後,有豐富的創意和想像力。2015年,自得琴社拍攝了系列迷你劇《古琴診所》,在古琴圈子引起反響;2016年,團隊又創作了古琴版《權力的遊戲》,吸引了一批網友的注意。

  而讓琴社為大眾所熟知,是源於他們探索出了古代復原裝束風格的MV。「我們拍影片的時候,也在考慮着裝和構圖。拍攝《空山鳥語》時就找了專門做服裝的朋友,復原了唐代裝束。」沒想到,影片一下子席捲互聯網。

KOL自得琴社02
古代復原裝束是自得琴社的一大特色,從演奏和觀賞兩方面帶給觀眾視聽享受。(受訪者供圖)

  琴社成員總結經驗說,古風MV用大眾熟悉的曲子做改編,讓抽象的古琴藝術變得親民。隨後,自得琴社成員身着漢服演出《哆啦A夢之歌》、《大話西游》、《天龍八部》等歌曲,果然廣受歡迎。這種將古風與當下完美結合的創新演奏,讓國風古樂和古琴重煥生機。

  延伸閱讀:【漢服潮】今年流行哪種漢服?認識不同朝代漢服 教你穿出個人風格

KOL自得琴社引起「跨國界」共鳴

  「主創有興趣,有改編動力;大眾喜歡,有改編價值,這是我們選曲的兩大原則。」朱里鉞說,琴社的初心就是推廣普及古琴藝術,而今,有很多人慕名而來琴社學琴。

  這種「跨時空」的共鳴,亦引發了「跨國界」共鳴。好幾條作品獲得百萬播放量,不少網民自發翻譯影片、加字幕,令海外網民知道了古琴,甚至喜歡上了這些充滿禪意的東方樂器。

  「有些根本不懂中文的外國人,也能欣賞我們的畫面,雖然看不懂服飾和樂器,他們也覺得好看,這一點對我們來說其實很欣慰。」朱里鉞提到,「印象最深的是有個日本人留言說『先生您又回來了』,他想表達的可能是中華文明以前是日本的老師,看到我們的MV,讓他感覺中華傳統文化復興,老師又回來了。我們看了都很感慨。」

自得琴社03
自得琴社的影片在YouTube上亦有一定的影響力,很多外國人通過他們的影片認識中國傳統樂器。圖為自得琴社在劇院進行演出。(受訪者供圖)

  延伸閱讀:唐俑復活?《唐宮夜宴》再現盛唐時期中國文化

KOL自得琴社冀到港演出

  去年至今,「自得琴社」在內地多個城市舉行巡迴演出,所到之處都掀起一股國風熱潮。今年下半年,自得琴社也會來深圳或珠海演出,若之後有可能,也希望有機會到香港推廣古琴,「我們後台數據顯示,來自香港的粉絲(fans)比例挺靠前的。」

  下一步,琴社也考慮把古琴演奏與粵劇、南音、梨園戲等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項目結合,用創意讓中國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自得琴社04
自得琴社的影響力逐漸從網上擴展到線下,即時疫情期間,線下演出同樣滿座。(受訪者供圖)
相關標籤

重陽插茱萸 三插三不插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來自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提及了古代中國重陽節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植物,有吳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古人在重陽節時,會將茱萸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根據晉代周處《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茱萸插頭上,以禦初寒消災避難、預防瘟疫等。

  另外,唐代風俗志《歲華紀麗卷第三》也記載了重陽節時人「重九登高」和「菊制齡、萸繫臂」的風俗。

  為何重陽...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相關每周主題

從天書到表情包 最古老甲骨文融入網絡時代

1:40

皮影戲登上4D舞台 「中國電影鼻祖」的新生之路

1年打造1億顆「水滴」 用特技營造「仙俠」方式打開京劇

25歲手作KOL 用500克黃金「神還原」三星堆面具

14年還原400多套漢服 「裝束復原」展現中華文化之美

2:02

KOL時代|專訪自得琴社:當中國古琴遇上哆啦A夢

2:01

廢棄材料製古風頭飾 女子「變廢為寶」傳承中國文化

時代英雄

李振聲——比肩袁隆平的農業科學家 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

傑出名人

敦煌保育80年|「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千年莫高一生守候

創新先鋒

「無創產前檢查之父」盧煜明

盧煜明獲任香港中大校長 帶你認識這位「無創產前檢查之父」

潮流人物

李子柒最新影片截圖

李子柒回歸|新影片花大半年製作非遺「漆藝」 停更近3年還做了甚麼?

小城大事

烈士紀念日|科技考古追尋塵封歷史 文少卿:讓無名烈士變有名

運動健兒

2:22
巴黎殘奧WH2級單打亞軍陳浩源

「輪羽二哥」陳浩源再闖殘奧 勇奪銀牌突破個人成績

影視巨星

黃子華棟篤笑、電影《破·地獄》

《破·地獄》|黃子華「票房靈藥」怎樣練成? 首個棟篤笑原是娛圈告別作?

編輯推薦
李子柒最新影片截圖

李子柒回歸|新影片花大半年製作非遺「漆藝」 停更近3年還做了甚麼?

1:51

「太空艙」裏挖文物?三星堆考古「黑科技」開創先河

2:10

60件文物

陝西考古幾誇張?每日出土60件文物

1:43
水下考古;長江口二號

水下考古幾神奇?「長江口二號」古船打撈 工程規模全球最大

烈士紀念日|科技考古追尋塵封歷史 文少卿:讓無名烈士變有名

北周武帝宇文邕

科技考古|北周武帝宇文邕真實容貌曝光 英年早逝極可能這原因

南海1500米海底考古大發現 兩艘明代沉船 逾10萬件文物

100周年|中國考古大發現(上):從河南小村出發 探尋文明起源

0:31
海南艦

有片|解放軍海軍艦艇編隊訪港5天 即睇新型兩棲攻擊艦「海南艦」風釆

香港運動員

不斷更新|《香港機遇新里程》第4集 體育盛事 香港的主場經濟

1:37
原來在山西省運城市有一個被譽為「中國死海」的鹽湖,運城鹽湖的湖水會隨着氣溫等及礦物變化,呈現五顏六色的變幻美景,令人歎為觀止。

山西旅遊|「中國死海」運城鹽湖 沉醉迷人七彩幻境

3:07

非凡75年·科技篇|從跟跑到超越 中國前沿科技不斷突破

3:07
中國5G、AI、大數據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非凡75年·科技篇|從5G、AI到大數據 中國創新科技融入大眾生活

3:45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航天「從無到強」 躋身世界前列

2:48

非凡75年·科技篇|中國交通75年 從「基本靠走」到復興號和C919

風箏 女孩 男人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叔叔,你真棒」滋潤人心

中國清朝,上朝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憶清帝國皇權太集中 阻礙變革的可能性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旅遊|成都黃忠墓的發現與消失

2020年11月23日
貧困縣

全國最後一批貧困縣「摘帽」

蜑家雞見水  

  香港有一句歇後語「蜑家雞見水」,原來與嶺南民俗有關?是甚麼意思呢?

  蜑家,是生活在廣東沿海一帶的古老族群。

  在古代,蜑家是被歧視的一群人,更曾為賤戶之一。他們只能在海上生活,以船為家,不能隨便上岸,而且不可以擁有田地。因此,蜑家人在船上養的蜑家雞不能放養四出走動,只能關在籠裏,雞口渴時,看着海水卻無法喝到,就像蜑家人口渴時就只得看着四周的海水一樣。因為海水喝不...

9種潮型

     浙江錢塘江潮,有「天下第一潮」之譽,古人所謂「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潮不僅氣勢磅礴,而且形態多變,共9種花款,大家都見過嗎?

書展專題講座-《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保育在香港

第34屆香港書展將於本月17日至23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香港地方志中心再度與中華書局攜手參與香港書展,並舉行專題講座。書展亦設置《香港志》專屬展位,親臨專區並參與遊戲,更有機會獲贈禮品,不容錯過!

  •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6-227)
  • 日期︰2024年7月22日(星期一)
  •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