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聲——比肩袁隆平的農業科學家 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

編輯︰許可

  說到讓中國人都能吃飽,很多人想起的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其實中國還有一位與袁老齊名、並稱「南袁北李」的農業科學家,他就是「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

李振聲為有飯吃報考農校?

圖為年輕時的李振聲。
李振聲打算找一份教書工作,但一張招生廣告,改變了他的一生。圖為年輕時的李振聲。(網上圖片)

  李振聲1931年2月出生在山東淄博一個農家,小時候捱過餓,經歷過戰火。他靠着親戚接濟讀到高中二年級,原本打算到省會濟南謀取一個教職糊口,但街頭一則招生廣告改變了他的命運。

  當時是1948年,濟南剛解放,山東農學院重新招生,「免費食宿」4個字吸引了李振聲。「又有飯吃,又能上大學,這是我從來都不敢想的事。」他決定試一試,結果一試成功,成為了小麥育種與栽培專業的學生。

  那時在中國北方農村,人們主要靠玉米、大豆填飽肚子,小麥產量低,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可謂來之不易,吃上一頓用小麥磨成的「白麵」,是很多人的盼望。

  一次學校假期,李振聲把培育出的小麥良種帶回家,有鄉親們試種果然收成大增,此後大家紛紛登門換種。看到這情景,他深刻體會到科學對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也堅定了研究方向。

牧草為李振聲開拓育種新領域

中國小麥產量佔糧食總產量約兩成
中國小麥產量佔糧食總產量約兩成,所以李振聲的研究至關重要。(網上圖片)

  1951年畢業,李振聲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能進入中國科學最高殿堂,對李振聲是意外驚喜,但也有一絲遺憾,因為他最想做的是小麥遺傳育種研究,卻被分到栽培組研究牧草。那時李振聲當然不會想到,小小的牧草,日後會幫助他開拓出育種新領域。

  5年後,李振聲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號召,轉往陝西小城楊陵的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

  那一年,中國爆發了史上最嚴重小麥條銹病。這種病被稱為「小麥癌症」,是公認世界性難題,它的傳染性極強,會導致小麥大幅減產,甚至絕收。

  據報道,當時因病減產的小麥達幾十億公斤,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二十分之一,影響非常嚴重。

遠緣雜交 李振聲挑戰高難度

李振聲一生致力小麥遺傳育種的研究與教學
李振聲一生致力小麥遺傳育種的研究與教學,圖為上世紀80年代李振聲(左一)和學生在麥田裏。(網上圖片)

  看到許多農民對着染病麥苗失聲慟哭,農家出身的李振聲感同身受。他下決心要戰勝小麥病害、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

  從何處着手呢?李振聲想到在北京研究了5年的牧草:「小麥有5,000年的歷史,一直是人工栽培,抗病能力弱。而牧草則是在自然環境下生存繁衍,自身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抗體基因,對條銹病有很好的抗性。如果把它的抗病能力轉移到小麥上,不就能大大提高小麥的抗病性嗎?」

  要把牧草抗病能力轉移到小麥,就要讓兩種不同的植物雜交,學術上稱之為「遠緣雜交」,難度極大。

  為了得到最優質品種,李振聲挑選最好的小麥雜交繁育,再篩選,再雜交,又再篩選……​​8年過去,可是抗病小麥還沒有培育出來。

耗23年 李振聲育成高產抗病新種

李振聲除了是農業科學家,也是農業發展戰略專家。
李振聲除了是農業科學家,也是農業發展戰略專家,他曾率領專家組,就中國農業發展問題進行調查和撰寫報告。(網上圖片)

     非議接踵而來,李振聲甚至受到「研究工作脫離實際」的批評。「那段日子,我的壓力最大。」但他選擇了堅持。

  1964年,小麥收成期前接連下了40多天雨,等到天氣放晴,1,000多份雜交品種小麥幾乎悉數乾枯了,只有一份舒展着葉片,保持着金黃顏色。李振聲興奮不已,帶着這棵小麥又投入了新的研究,這一做又是十多年......

  1979年,也就是李振聲研究小麥遠緣雜交的23年後,轉移了牧草基因,抗病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的小麥品種「小偃6號」育成,開始在黃淮流域冬麥區廣泛種植。陝西農村一句民謠漸漸流傳開:「要吃麵,種小偃。」

  到21世紀之初,「小偃6號」系列及其衍生品種多達50多個,在全國累計推廣3億畝以上,增產超過150億公斤。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線是每年人均400公斤,只要簡單計算,就能理解150億公斤是甚麼概念。

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李振聲受肯定

李振聲(左)在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胡錦濤頒獎。
李振聲(左)在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的胡錦濤頒獎。(網上圖片)

  此後中國的農學界把李振聲和袁隆平合稱「南袁北李」;李振聲也被譽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

  當然,李振聲對解決中國糧食問題的貢獻絕不止是培育「小偃6號」,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糧食產量兩度徘徊不前,他還受當局指派,帶領農業專家就此展開調查,並提出至關重要的戰略性對策和建議。

  李振聲亦一直堅持科研和教學,90歲後他不能親自到田間地頭去了,但仍用微信了解着第一線工作進展。

  李振聲1991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2006年他獲頒國家最高科技獎,成為繼袁隆平之後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農業學家。

  延伸閱讀:為中國人吃上飽飯奮鬥一生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兩彈一星元勳|周光召 中國試爆原子彈的關鍵之人

王永志開創中國載人航天工程 他還研發了2款火箭 6款導彈

打破珠峰北坡不可征服的神話 「攀登者」王富洲

板門店談判當翻譯 兩彈元勳朱光亞有何秘密任務?

最新文章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時代英雄

李振聲——比肩袁隆平的農業科學家 要讓中國人家中裝滿糧

傑出名人

88歲仍在蹬三輪車 白方禮為圓窮孩子們的上學夢

創新先鋒

黑神話:悟空的製作人馮驥

黑神話:悟空|製作人馮驥如何用好作品講中國故事?

潮流人物

KOL時代|堅守「生死第一線」 85後醫生推廣醫學科普 救人無數

小城大事

林保全,多啦A夢配音員

《多啦A夢》配音員林保全 陪伴幾代港人成長的聲音

運動健兒

2:22
巴黎殘奧WH2級單打亞軍陳浩源

「輪羽二哥」陳浩源再闖殘奧 勇奪銀牌突破個人成績

影視巨星

徐少強、《天蠶變》、《武狀元蘇乞兒》

徐少強逝世 從《天蠶變》大俠到《武狀元蘇乞兒》大反派

編輯推薦
廣州海珠有軌列車,有「最美七公里」之譽

廣州好去處|海珠有軌電車一日遊 ¥6.9玩盡最美七公里

深圳四大水上樂園,有瑪雅海灘水公園、星高度夢想水世界、金沙灣水世界、觀瀾生態水上樂園。

深圳好去處|盤點4大水上樂園 必玩尖叫水滑梯 打卡粉色系水世界

中山鳯巢灣創意新天地

中山好去處|鳯巢灣創意新天地 網紅牆+夜市 潮流新「蒲點」

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廣州新地標|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 似天鵝又似遊輪 必看5大亮點

深圳美術館新館

北上新地標|深圳美術館新館打卡攻略 三大必看展覽

深圳京東電器城市旗艦店

華強北新地標!京東電器城市旗艦店登場 連電競賽場都有?

廣州海珠區人工智能大模型應用示範區

AI新地標 |廣州海珠區建全國首個 AI大模型應用示範區

2:36

香港回憶鬼節篇|調景嶺因誰自殺變「吊頸嶺」?陰澳改名多得迪士尼?

3:06

香港回憶鬼節篇|赤柱美利樓是猛鬼辦公室?政府公帑驅鬼 法師超渡

2:39

香港回憶鬼節篇|橫頭磡人頭橫落?秀茂坪何解叫掃墓坪?

1:40
鍾書閣

盤點鍾書閣最美書店 看因地制宜的設計美學

2:20
碳達峰碳中和

國策通識|甚麽是「碳達峰碳中和」?

2:39
巴黎奧運贊助商阿里巴巴和蒙牛

巴黎奧運趣聞篇|中國企業借奧運走出國際 力爭吸睛又吸金

2:40
1924年巴黎奧運

巴黎奧運趣聞篇|中國100年前已參加巴黎奧運?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旅遊|成都武侯祠 中國唯一君臣合祀祠廟

天堂與地獄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天堂與地獄

乾隆皇帝、《萬樹園賜宴圖》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憶西方視18世紀中國為盛世 偉大成就背後藏陰影

2019年9月17日
國家勛章

授予首批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

一年容易又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日,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的到來。這個起源於古代中國的節日原名為「仲秋」,在中國農曆當中八月正為秋季第二個月,在這一天,月亮會變得圓滿,象徵團圓的意思。然而,一年之中大家面對的難關都不少,為何又會有「一年容易又中秋」之說?

  「一年容易又中秋」,這一句來自於宋代詩人陸游《宴西樓》的詩句。

  「西樓遺蹟尚豪雄,錦繡笙簫在半空。萬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風。」詩句當中表達詩人因看見西樓上前人的遺迹依然豪雄,但自己因為從軍不能常來,橋頭飄起的風令他感歎「一年容易又秋風」,然後迎着秋風轉回驛舍,眼見「摩訶池上月方中」而有感...

4個龍

     2024年是龍年,除了年份之外,原來月份、日期、時間都可以生肖來排序。那麼龍月、龍日是怎樣來定義?龍年、龍月、龍日、龍時這樣「四龍合一」的日子,今年會出現幾次呢?

書展專題講座-《香港志.自然》:自然環境保育在香港

第34屆香港書展將於本月17日至23日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今年香港地方志中心再度與中華書局攜手參與香港書展,並舉行專題講座。書展亦設置《香港志》專屬展位,親臨專區並參與遊戲,更有機會獲贈禮品,不容錯過!

  •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室S226-227)
  • 日期︰2024年7月22日(星期一)
  •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