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剛論中國文化獨有的「天下」觀

編輯︰黃皓頤

  「天下」這兩個字是中國文化中獨有的詞彙。《禮運‧大同篇》中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中國知識份子常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勉:一般老百姓都希望「天下太平」。

張信剛:鄭和下西洋擴闊中國「天下」觀

  中國位處歐亞大陸的東端。由於有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的阻隔,歷史上與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希臘、羅馬,甚至印度等古文明的接觸都比較少 。因此中國人所謂的「天下」,一直到近世,大都只是指我們所熟悉的東亞地區。

  儘管如此,西漢的張騫、東漢的班超、晉朝的法顯與唐朝的玄奘各自從中亞及印度帶回來大量的地理知識、貨物品種與宗教思想。這些中亞與印度的文明對其後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天下」一詞也因之增加了地理上與文化上的新內涵。

  延伸閱讀:張信剛:不以偏概全

  1405年起,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七次「下西洋」,訪問了南中國海、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各重要口岸。這七次航行使中國人對「天下」 的認識又增加了許多,不過,在這擴大了的「天下」觀中,仍然沒有包括位處歐亞大陸西端正在進行變革的西歐.

  大約一百年之後,哥倫布、達伽馬等人以完全不同的動機開始了他們的探險航行。其結果是歐洲人佔領了大量的殖民地,歐洲人的政治、軍事及經濟力量支配了全世界;以歐洲為中心的文化觀也因而逐漸成為全世界的「標準」文化觀。再過三百多年,即1840年,中華帝國在鴉片戰爭中敗於遠懸大西洋中的島國英吉利。這一恥辱令中國朝野上下對「天下」二字有了大不同於過去的理解。60年後,即1900年,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中國瀕臨亡國邊緣。

當代中國-名家-張信剛論「天下」──中國文化獨有
這張世界地圖被指是由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編輯的。從15世紀初開始,他七次「下西洋」。28年中,鄭和的旅程約50,000多公里,到訪過包括現時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所在,古稱馬六甲等在內30多個國家。(圖片來源:Getty)

張信剛:中國知識份子看「天下」 忽略中華文化

  此後的幾十年間,中國人最怕的是亡國滅種;中國知識份子一心探討的是如何救亡圖存。其中許多人失去了自尊與自信。他們有人怕不學洋人就亡於西方,也有人怕學了洋人就會失去自我,所以他們的思想爭論一般都不超過「全盤西化」或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格局。

  延伸閱讀:張信剛教授分享:文明的激盪—歷史觀點與未來展望

  在這種心理狀態下的二十世紀中國知識份子,許多人都接受了歐洲中​​心主義的世界觀。在他們心中,「天下」似乎並不包括為歐洲文藝復興直接提供滋養的阿拉伯世界,也不包括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印度與中亞。直到今天,當許多人說到「國際化」時,他們仍經常忘記我們中國自己,以及俄羅斯、印度和土耳其等國都是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他們想到的「國際」大約只是美、英、加、澳等英語國家,或者再加上西歐諸國及日本而已。(二之一)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張信剛《從活字版到萬維網》,標題經編輯整理)

相關標籤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

 

當代中國-名家-張信剛讚揚堅守崗位的烏魯木齊老學者

張信剛讚揚 堅守崗位的烏魯木齊老學者

2021-06-30
當代中國-名家-張信剛看絲路北樞紐——吐魯番

張信剛看絲路北樞紐—吐魯番的文化融合

2021-06-25
當代中國-名家-張信剛:去新疆童年夢想成真

張信剛:去新疆 童年夢想成真

2021-06-03
當代中國-名家-張信剛論中國文化傳揚天下大同理想

張信剛論中國文化 傳揚天下大同理想

2021-05-26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中國經濟
羅思義
羅思義

羅思義看中國經濟問題根源

2025-04-19
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談李光耀
楊榮文
楊榮文

楊榮文談李光耀:與人互動 先思考彼此權力關係

2025-04-18
小紅書中美對帳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張維為
張維為

張維為談中美對帳 最令美國人震驚7件事是?

2025-04-16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潮遊三國
羅倫斯將軍 潮遊三國

三國旅遊|雒城遺址 細看東漢戰亂與繁榮

2025-04-13
5.16中俄聯合聲明
當代中國-名家-溫鐵軍
溫鐵軍

溫鐵軍拆解中俄農業合作的喜與憂

2025-03-06
狒狒照鏡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李焯芬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導航 狒狒照鏡的啟示

2025-02-05
紫禁城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對「天下」的想像:國際秩序總依靠力量和利益

2025-01-12
天安門廣場、白宮
新加坡前資深外交官馬凱碩
馬凱碩

馬凱碩:是時候與非西方開展對話了

2024-09-19
香港達德學院是共產黨在港建立的一間大專院校。校舍原是瀧江別墅,芳園是別墅的別稱。
丁新豹
丁新豹

丁新豹回顧達德學院 匯聚共產黨專才的香港大專院校

2024-08-01
2021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週,機器人表演
當代中國-金燦榮
金燦榮

金燦榮看第四次工業革命 中國地位舉足輕重

2024-07-03
當代中國 時評

人均壽命不斷延長 中國人的「長壽密碼」有哪些?

2024-04-02
共同富裕
Qiyuan Lu
盧麒元

盧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國擴大經濟共同體成關鍵

2024-02-15
中國在智慧科技養老上仍有很大發揮空間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新華網
新華網 時評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術賦能養老服務

2023-06-13
人民幣暫時難以取代美元地位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雷鼎鳴
雷鼎鳴

雷鼎鳴看中國經濟|人民幣取代美元的障礙

2023-06-07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

王德峰看東西方人生態度大不同 西方哲學不能變成中國思想

2023-06-01
當代中國-中青時評
中青時評

「鐵路+旅遊」激發旅遊市場新動能

2023-05-30
中美關係尚未到解凍階段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環球網 社評
環球時報 社評集

中美關係|歡迎中美關係「解凍」 但美國必須來真的

2023-05-27
呼倫貝爾草原
陳萬雄

陳萬雄憶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戰皆在呼倫貝爾草原

2023-01-06
中國願意和世界各國落實多邊主義
當代中國-央視快評
央視快評

中國經濟|攜手共促開放共享的服務經濟

2022-09-17
霞飛宸

霞飛宸解說馬遠《水圖》:取材及手法絕無僅有

2022-08-25
 美元人民幣
翟東升

翟東升從日德匯率政策 預示不干預人民幣升值利多於弊

2022-08-16
當代中國-林奮強-林奮強的香港情:有實效的選舉香港第一次
當代中國-名家專欄-林奮強
林奮強

林奮強的香港情:有實效的選舉 香港第一次

2021-12-20
當代中國-名家-金一南:新中國給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質財富
當代中國-金一南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國給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質財富

2021-12-16
當代中國-名家-樊錦詩:共同守護人類的敦煌莫高窟
樊錦詩

樊錦詩:共同守護人類的敦煌莫高窟

2021-12-07
當代中國-名家-張信剛看中國傳統取代西方習俗?
張信剛

張信剛看中國傳統取代西方習俗?

2021-11-12
當代中國-名家-莫言給文學創作人的貼士:發個好夢刺激靈感
當代中國-莫言
莫言

莫言給文學創作人的貼士:發個好夢刺激靈感

2021-08-02
當代中國-名家-池田大作追思偉人周恩來病中推動中日友誼永不放棄
當代中國-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偉人周恩來 病中推動中日友誼永不放棄

2021-06-17
當代中國-吳家瑋-吳家瑋窮小子美國發憤苦讀成材
當代中國-吳家瑋
吳家瑋

吳家瑋窮小子 美國發憤苦讀成材

2021-03-08
當代中國-李光耀-看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
當代中國-李光耀
李光耀

看中國崛起與中美關係

2020-12-28
當代中國-單霽翔-今年故宮600歲
當代中國-單霽翔
單霽翔

修繕保育 北京故宮迎來600歲生日

2020-12-09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自從改革開放後,中國人談情說愛亦逐漸由含蓄到奔放。
當代中國-時空筆記
時空筆記

沒有自我到卿卿我我

2020-11-25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