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鼎鸣看香港发展|从土地发展看吸纳人才

编辑︰郭晓阳

  行政长官李家超的第一份施政报告包含的范畴甚广,我只评述3项。

雷鼎鸣看香港发展|明日大屿及北部都会区 可长期刺激香港经济

  香港经济面对着不少长期性与短期性的问题,其中两项便是土地与人才的不足对发展所起的制约。在土地问题上,我过去多次指出,新界北部都会区及明日大屿都符合香港的利益,应该上马。

香港的房屋问题令不少人才却步
香港楼价太高,令不少有意在港发展的人才都却步;而且生活成本太高,连本地人才都被迫向外走。(图片来源:Getty)

  施政报告把北部都会区看成是香港发展的一种动能,并且设立两个委员会推动政策的制定与落实,算是有足够的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便可看到成果。至于明日大屿,本来分开两期,第一期是交椅州附近填海1,000公顷及相关交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期是再多填海700公顷。

  今次施政报告只提及交椅州的1,000公顷,也许是等待将来再议第二期是否落实。我是主张要落实的,但时间性比不上第一期。据我所知,关于交椅州的顾问报告10月份完成,施政报告撰写期间,应无足够时间消化报告(或其初稿)的内容,施政报告落墨不多,也属正常。

  这两项土地及基建项目,除有助香港的经济发展、提高楼宇供应量、完善交通系统外,尚有两种作用。一是提供一种符合成本效益但同时能长期刺激香港经济的途径。香港经济未来10至20年要面对动荡的国际环境,花钱在有效益的基建上是稳定经济的有效方法。

  延伸阅读:香港回归25年的政治回顾

雷鼎鸣看香港发展|创造投资机会 避免外币资产被冻结

  二是这些项目可制造投资机会,本来用以购买外币资产的储备,可抽掉回来投资在香港。从前外币资产十分安全,无此需要,但时移世易,香港的外汇储备因地缘政治而被冻结的可能性虽不是很高,但风险绝非可以忽视。

香港要发展创新产业,土地供应同样不足
要发展创科产业,同样需要土地;香港除住宅供应不足,其实在创科发展上同样缺乏土地,租金成本太高,令不少初创企业离港而去。(图片来源:Getty)

  施政报告也大篇幅讲及人才。香港确有人才不足问题,先不说流失掉的14万人是否人才,香港30多年来的超低总和生育率,已构成重大的人口结构风险。从前每年约有10万人中学毕业,现在则剩下三分之一左右,大学收生时若要保持质量,十分困难,香港的人才产出是否能支持到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发展,顿成疑问。解决之道是输入人才,既起到换血作用,亦可扩充香港的实力。

  输入人才可以有多种途径,施政报告中提出可让年薪250万港元的高薪人士得到签证来港两年。我不知此政策针对的是什么群体,250万应属于内地及海外中高级的科技与商界人才,大学教授则要相当资深的才有此薪水。这些人若有香港雇主聘请,本来便可以来港工作,不用通过这个新计划,所以这批对象只能是一些高薪但又愿意放弃原本职位到港另觅工作的人士,这些人是谁?使人费解。不过,新方案也包括容许那些全球排名百强以内并有3年工作经验的人到港,这些才应是主要来源。

  吸纳他们是好事,但这也有一些技术性问题。不少大学排名并非可靠,有些在不错学校毕业的也殊非人才,而且其技能知识不一定符合香港所需。也许特区政府应把首100名大学扩大至首150名,但同时又加入新的限制条件,例如拥有香港较为缺乏的专业知识有优先权,又或成绩较优异的较易被批准。次级学校的优等生比一级学校的劣等生,往往会好得多。

香港学生热衷到外国留学,其实香港也可以打造成教育枢纽
香港父母喜欢送子女到外国留学。其实教育可以发展成一个产业,香港有优势吸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来教程,同时可以推动不同种类的科研学术研究,藉此推动香港成为教育枢纽。(图片来源:Getty)

雷鼎鸣看香港发展|扩大招收海外学生 推动香港成为教育输出中心

  另一项吸纳人才的方法是扩大本港大学招收外地生的限额。目前只有等于本地本科生20%的外地生能来港入学,他们要缴交昂贵得多的学费,是香港高等教育重要的经费来源。不取消这20%的限额,香港很难成为输出教育的中心。

  公务员体制也有新的改革,新设立了“行政长官表扬榜”,这是正确的做法。公务员虽有种种缺点,以我多年来的经验,他们当中也有勤力与认真做事的。10多年前我便察觉,就算黄昏6、7点打电话找一些政府官员,他们很多仍会在办公室。我过去曾有一些税务上的疑惑,直接联系一些税局公务员,在经过漫长的沟通程序后,他们也建议了一些合理合法的减税方法,皆大欢喜,其专业精神我十分欣赏。当然也有一些不好的经验,表过不提。

  现在的改革中,有部分打破铁饭碗的措施,这当然是好事,但所罚所炒者,主要是犯了较大过失或犯法之人,对于那些“懒政”、做事一味推搪之人,我看不到如何可通过制度把这些瘀血排走,这对那些勤奋工作的很不公平。

  延伸阅读:香港国际机场启用 取代启德成为新枢纽

(原文转载自25/10/2022 《晴报》)

(左)1926年从拔萃男书院远眺九龙塘「花园城市」。 (右)2023年的九龙塘「花园城市」。

九龙塘为何能保持低密度发展?这片天价洋房区 昔日曾沦“烂尾楼”?

世界各国在2023年应该加强合作应对环球经济危机

雷鼎鸣看环球经济|话说天下大势

中国在2023年面对疫情复甦、经济和外交上都有大挑战

雷鼎鸣看中国|话说中国来年大势

全国政协代表各地人民反映意见

雷鼎鸣看中国政治|守江山 守的是人民的心

汇率波动成为环球经济的困局

雷鼎鸣看环球经济|全球汇市冲击波与影响

我要回应

(可输入500字)

回应只代表会员个人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立场

上海
葛兆光
葛兆光

葛兆光对“天下”的想像:一个乌托邦想像背后的政治、思想与学术

风筝 女孩 男人
李焯芬

李焯芬人生导航 “叔叔,你真棒”滋润人心

中国与美国
编辑之选

高志凯:不管谁当总统 中美关系都会经历惊涛骇浪

天安门广场、白宫
马凯硕

马凯硕:是时候与非西方开展对话了

罗伦斯将军 潮游三国

三国旅游|成都武侯祠 中国唯一君臣合祀祠庙

医疗革命和技术进步人工智慧
张维为

张维为看中国“不可能产生科学革命”论调

香港达德学院是共产党在港建立的一间大专院校。校舍原是泷江别墅,芳园是别墅的别称。
丁新豹

丁新豹回顾达德学院 汇聚共产党专才的香港大专院校

2021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週,机器人表演
金灿荣

金灿荣看第四次工业革命 中国地位举足轻重

农田、货柜船
温铁军

温铁军从土地和海洋文明 看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差异

当代中国 时评

人均寿命不断延长 中国人的“长寿密码”有哪些?

共同富裕
Qiyuan Lu
卢麒元

卢麒元看共同富裕:中国扩大经济共同体成关键

中国在智慧科技养老上仍有很大发挥空间
新华网 时评

智慧生活|以智慧技术赋能养老服务

人民币暂时难以取代美元地位
雷鼎鸣

雷鼎鸣看中国经济|人民币取代美元的障碍

中西交流
王德峰

王德峰看东西方人生态度大不同 西方哲学不能变成中国思想

中青时评

“铁路+旅游”激发旅游市场新动能

中美关系尚未到解冻阶段
环球时报 社评集

中美关系|欢迎中美关系“解冻” 但美国必须来真的

呼伦贝尔草原
陈万雄

陈万雄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 三次生死大战皆在呼伦贝尔草原

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落实多边主义
央视快评

中国经济|携手共促开放共享的服务经济

霞飞宸

霞飞宸解说马远《水图》:取材及手法绝无仅有

 美元人民币
翟东升

翟东升从日德汇率政策 预示不干预人民币升值利多于弊

当代中国-林奋强-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香港第一次
林奋强

林奋强的香港情:有实效的选举 香港第一次

当代中国-名家-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金一南

金一南:新中国给全世界提供精神和物质财富

当代中国-名家-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樊锦诗

樊锦诗:共同守护人类的敦煌莫高窟

当代中国-名家-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张信刚

张信刚看中国传统取代西方习俗?

当代中国-名家-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莫言

莫言给文学创作人的贴士:发个好梦刺激灵感

当代中国-名家-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池田大作

池田大作追思伟人周恩来 病中推动中日友谊永不放弃

当代中国-吴家玮-吴家玮穷小子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吴家玮

吴家玮穷小子 美国发愤苦读成材

当代中国-李光耀-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李光耀

看中国崛起与中美关系

当代中国-单霁翔-今年故宫600岁
单霁翔

修缮保育 北京故宫迎来600岁生日

WeC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