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7-07
拿起旧地图,很多地名与今天对不上。城市发展迅速,地名亦随时代变迁而更新。一些地方,或因用途改变,或因名字雅化,旧有称呼渐被淡忘,藏在地名中的故事,亦愈来愈少人知。
观塘区是战后香港第一个发展的卫星城市,工商业蓬勃。其实这一带昔日是国家的重要盐场,旧称“官富”。一起看看“官富”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观塘”。
观塘旧称官富 为官府辖下盐塘
根据观塘区议会和观塘民政事务处出版的《观塘风物志》,昔日盐工在九龙东沿海一带,用石头和泥土在海边浅滩修筑堤壆,海水进入其中,成为一块块的盐田,这些盐田亦称盐塘。由于盐塘属官府管理,因此又被称为“官塘”。另一说法是,客家人会把蒸发至干涸状态的盐塘称为“干塘”,但因为“干塘”比较负面,而客家话的“干”与“官”同音,因此就取名“官塘”。
观塘盐业南宋最兴盛 清朝式微
根据香港地方志中心资料,香港有记录的产盐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及至南宋最为兴盛。南宋时,朝廷在九龙湾西北岸设置“官富场”管理盐务,范围覆盖今天的观塘、九龙城及油尖旺区,属于当时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官富”一名,就是演变自官富场。
元明时期,官富场作为盐场的部分一度遭到撤废,并与邻近地区的盐场合并。清兵入关后,清廷为断绝沿岸居民接济退守台湾的明朝遗臣郑成功,颁布《迁海令》,限令居民迁居内陆,禁止船只出海。香港不少地方受到波及,沿海的盐田因而荒废。即使后来清廷宣布复界,允许居民回迁复业,亦无法逆转本地盐业式微的结局。
延伸阅读:香港地方志中心|观塘地名初探
市民忌与官府打交道 “官塘”易名“观塘”
至于“官塘”何以演变为“观塘”,原来是基于居民不喜欢与官府打交道,所以1953年港英政府发展该区时,才把“官塘”改为“观塘”。
观塘本身是一片临海丘陵地带,可供发展的平地不多。这处不毛之地,在战前只用作垃圾堆填,又名“垃圾湾”。
战后政府为开发观塘为工业城市,移山填海。昔日观塘的海岸线是在牛头角道及观塘道一带。1956至1967年,政府分三期进行填海工程,如今所见的观塘工业区,包括创业街、海滨道、骏业街等地,几乎都是填海所得。
1970年代香港工业发达,观塘区林林种种的制衣厂、电子厂及塑胶厂等,都是带动经济腾飞的重要引击。步入80年代,内地改革开放,工厂北移,香港开始由工业转型至服务业,观塘的角色亦出现变化。
观塘重建 起动东九龙 旧城蜕变
1998年,市区重建局的前身“土地发展公司”提出重建观塘市中心,经过近十年规划及咨询,项目卒之在2007年启动。同时政府在2011年宣布“起动东九龙”计划,誓把过气工业城,发展为中环以外第二个核心商业区。
随着2021年,观塘市中心最具代表性的“裕民坊”完成清拆,标志香港最早的卫星城市正式“变天”。目前重建工程仍在进行。这区如何改头换面,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