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4-05-19
今年是地下铁(下简称地铁)通车45周年,本港第一条开通的地铁观塘线,因为需要更新基建设施,7月28日将罕有暂停全日来往太子、旺角、油麻地及何文田4站的列车服务。
1979年市区地铁通车,无疑为香港翻开公共交通新一页。回望60年代,当局提出兴建地铁,在民间未得到太大支持。由构思、动工到落成,更经历石油危机、日本承建商退场等挑战,逼使港府另谋出路。后来工程上马,却因封路掘地,导致交通挤塞,大量巴士改道,商铺生意受挫,严重影响民生,市民怨声载道。直至地铁通车,市民体验过稳定快捷的铁路服务,才逐渐扭转负面印象。
盘点70年代3大交通基建 地铁开通占一席位
香港人对铁路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初,香港就已经有贯通港岛北的“叮叮”电车系统(1904年通车),以及连接九龙和广州的九广铁路(1911年开通)。不过香港铁路网络高速发展,是地铁启用之后的事。
6、70年代社会经济起飞,多项大型工程上马;其中1970年代落成的3大基建,可说是香港交通发展的里程碑,包括:1972年8月2日通车的红磡海底隧道;1975年11月30日启用、由尖沙咀钟楼一带搬迁过来的红磡火车站;以及1979年10月1日通车的第一条地铁线观塘线。本文集中回顾当年开展地铁工程所遇的困难。


1967年《香港集体运输研究》 成今天港铁网络雏形
回望1960年,香港人口已膨涨至300万,地面交通非常挤塞。尽管巴士公司逐步引入双层巴士提升载客量,仍无助解决交通问题。为了应付可预见的庞大交通需求,港英政府着力进行系列化的交通运输研究;其中1967年由费尔文霍士及施伟拔顾问工程公司公布的《香港集体运输研究》,就对香港铁路发展影响深远。
该份研究根据当时香港的人口和分布状况,建议政府斥资150亿港元,兴建一个由观塘线、荃湾线、港岛线及沙田线4线组成、总长度达到50公里的地下铁路网,接通港九新界,纾缓路面交通挤塞问题,成为今天的港铁网络雏形。
延伸阅读:再见蓝巴士 中巴结束专营巴士线

港府招标建地铁 多国财团竞投
当年社会对兴建地铁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红隧落成在即,毋须兴建地铁;有的对造价过高感担忧;有的担心庞大掘路工程扰民。建议也因此经过多番修订。
1972年港府成立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初步同意先建20公里的地铁“早期系统”,并就工程进行招标,吸引8个国际财团参与竞投。最后由日本三菱牵头的财团以造价不多于50亿港元拿下合约。
延伸阅读:香港之最铁路篇|哪条线最早开通? 哪个站最深? 第一个上盖物业是?

石油危机爆发 中标日本财团违约 放弃承建
当时港府与日本财团签订的合约,是以固定价格单一合约形式批出。不过随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环球经济受挫,日本财团以物价飞升及经济衰退等为由,希望把造价提升至60亿港元,惟不获港府接纳。最终日本财团在1975年选择违约,放弃承建,令地铁工程一度叫停。
面对重重挑战,港府未有放弃兴建地铁,只是把“早期系统”的兴建路线,缩短至15.6公里,并把这段连接观塘及中环遮打、包含共15个车站的路线命名为“修正早期系统”。
为使项目顺利启动,日本财团违约后,当局不再以单一合约方式批出工程,而是将之分拆成多项工程合约。1975年9月,港铁的前身地下铁路公司成立,取代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同年10月动工建地铁。

为建地铁四处掘路 影响民生怨声载道
好不容易,讨论十数载的地铁卒之上马。然而,要在大厦林立的闹市地底进行如斯庞大的工程,谈何容易?
70年代,几乎全城都对地铁掘路怨声载道:封路、塞车、出入绕远路、影响商户生意等,骂声一片。弥敦道一带更曾于施工期间地陷,紧急疏散大厦居民,要漏夜灌浆补救。
延伸阅读:消失的和合石铁路|红磡殡仪馆林立 与和合石坟场有关?


1979年地铁通车 服务便捷可靠 扭转负面印象
虽然过程有过不少风波,但自从1979年地铁通车后,市民体验过可靠便捷的地铁服务,开始对地铁改观。随着荃湾线及港岛线相继在1982年和1985年通车,铁路可及的地方愈来愈多。
延伸阅读:“热狗”退役 香港巴士全线冷气化


香港铁路网长271公里 日载客400万人次
时至今天45载,港铁旗下的本地铁路线已发展至9条,分别为观塘线、荃湾线、港岛线、南港岛线、东涌线、将军澳线、迪士尼线、东铁线及屯马线;连同机场快线、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及轻铁线,香港的铁路网络总长度达到271公里,每日接载约400万人次出入,占香港公共运输总载客量(970万人次)逾42%。
延伸阅读:旧大埔墟火车站|一个站读懂香港铁路发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