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6-15
香港地少人多,香港楼价及房屋议题,一直是香港社会问题症结。90年代初,楼价不断攀升,港英政府为解决住屋问题,1993年6月推出“夹心阶级住屋计划”(下简称“夹屋”),没料到后来一度成为夹屋业主的噩梦,不到5年时间便写入香港历史。
金融风暴挫香港楼价 业主上车变负资产
香港历史上,推出过一项名为“夹心阶级住屋计划”的公共房屋政策,顾名思义,是希望协助收入不足够买私人楼、但又不合资格申请公屋或居屋的“夹心阶层”上车,由港英政府委托房协运行;政府先以5折地价把土地批予房协,由房协负责兴建,再以折扣价把单位售予合资格(月入2至4万元,1997年调升至3至6万元)的中产家庭。
1994年,房协推出首个位于青衣的“夹屋”宏福花园试水温,当时楼市欣欣向荣,尽管供楼利息高企,接近十厘,但价钱比私楼平三分一至一半,具吸引力,市民认购反应踊跃。最终项目超额申请4倍,房协因此加码,把夹屋兴建数量提升至5万个。
没料到,几年后一场亚洲金融风暴,将香港楼市重创,香港价楼急挫,以“楼花”形式入市的夹屋买家,甫上楼便沦为“负资产”。特区政府于1998年叫停项目,推出仅5年的夹屋便告终。
当年香港楼价大跌,银行对夹屋估价严重不足,很多业主手上只有一、两成首期资金,大失预算,很多人被逼挞订。一批夹屋业主组成“夹屋准业主权益关注组”(后改称“夹屋大联盟”)与房协谈判;房协遂于1998年为夹屋承担“二按”,提供5年免息免供,与业主共渡时艰。
香港楼价遇沙士创新低 失业供楼压力大
可惜,捱过5年免息免供期,楼价非但“未见家乡”,还遇上比金融风暴更可怕的沙士大跌市,楼价再创新低,一些人因疫情失去工作,加上夹屋二按还款期展开,让业主百上加斤,甚至申请破产。
当年港英政府构思夹屋,政策有欠周全。有别于房委会的居屋,房协的夹屋买家申请楼按,并未获政府担保;夹屋设五年禁售期,即使加按套现亦要先补地价,流转性低,在经济逆转情况下,弊端清楚显现。汲取了夹屋经验,后来政府推出的资助房屋,政策条款亦见优化。
近年香港楼价再次登上香港历史新高,当年的夹屋业主捱到今天,总算守得云开。然而,一些人的资产升了上去,很多人依然不得其门而入。由殖民时代到回归,无壳蜗牛只能继续望楼兴叹。
延伸阅读:由石硖尾大火而起的香港公共屋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