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5-04
五四运动 对当代中国影响深远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1919年初的巴黎和会上,英法意等战胜国竟然决定将战败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当时北洋政府竟接受这种不平等条约,消息传到国内,引来全国人民不满。
5月4日,几千个大学生高举“取消二十一条”、“内除国贼、外争国权”和“还我青岛”等标语走到北京天安门,之后示威蔓延全国,多个城市,包括英殖治下的香港,出现罢工、罢课、罢市风潮,提倡用国货抵制日货。
“五四运动”令年轻人醒觉,国家命运和自己命运是与息息相关。全国三罢获得普遍而广泛,热度并高度的支持,反映民心背向,高涨的爱国热情和激扬的救国激情,是国人对近代被外国列强势力侵吞带来屈辱的呐喊,与及因北洋军阀政府腐败黑暗的反抗。
五四运动的出现,最终,巴黎和会上北洋政府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在香港 学生示威被罚款
102年前,当“五四运动”的激情传到香港,英国殖民政府知道若容许香港人反日,怕骨牌效应,最终必然反英反列强,反到自己头上来。加上当时英国和日本签订《英日同盟》,英国政府有责任保护日本人在殖民统治地区的安全。
其实,香港历史上也有发生抵制行动,只是较为零星,真的走上街头的是1919年6月3日有9个陶英中学学生,手持写上“国货”两字的油纸伞游街而被捕,是香港历史首宗与五四运动相关的街头示威运动。警察立即拉人,跟着上庭,港英政府怕重罚惹来华人社会反弹;轻判又怕助长学生气焰,于是中间落墨,罚款了事;但罚款10港元,当时已是一个大数目。
有历史学家指为何香港示威活动没大学生参与,是因为当时只有香港大学一间大学,学生少又都是上流社会精英阶层,对社会运动漠不关心。
其后,皇仁、英皇和英华几间中学学生响应,港英政府十分紧张,先应日本领事要求,查禁内容有抵制日本或提倡用国货的学校课本;又通知报刊作报道时,不准“煽动”抗日情绪;又重订私立中文课程,重视宣扬英皇法政与尊孔读经。其后金文泰担任港督,更提倡中文教程,开办第一间官立中文中学(即金文泰中学), 又支持港大增设中文系,由晚清进士等人教授历史和经典。
港英政府竟然宣扬尊孔读经,相信是对应“五四运动”也是香港历史上一场“新文化运动”。
当时一批受过西方教育的学者倡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即所谓“德先生”Democracy(民主)与“赛先生”Science(科学),他们批判传统儒家学说,支持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地位。港英政府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对“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