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後浪推前浪 「長江後浪推前浪」比喻事物不斷前進,一般指新人新事代替舊人舊事,甚至超越舊人舊事,有向前進步的含意。 這話原出自宋·劉斧《青瑣高議》:我聞古人之詩曰:「長江後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後來坊間將歇後語改成「一代更比一代強」、「一代新人勝舊人」、「前浪躺在沙灘上」等。意思均是指後來之人才,比上一代為佳。 今屆東京奧運會,一直被視為林丹繼承人的中國羽毛球手諶龍,他於2016里約奧運勇奪金牌,...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是流傳已久的一句話,但其實質的說法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意思是理解自己及別人,便可每戰必勝。 《孫子兵法.謀攻篇》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殆」的意思是失敗,如果對自己和敵方的情況有充足了解,便能長勝不敗;如果只了解自己而不了解敵方,便有一半機會失敗;假如敵我雙方的情況都不了解,便會每戰必敗。 在今屆東京奧運會上,丹麥羽毛球手安...
賠了夫人又折兵 「賠了夫人又折兵」是指本來想要佔別人便宜,最後不僅沒有佔到,還令自己有所損失。用粵語的說法,就是「偷雞唔到蝕拃米」。 這句話原來前面還有一句「周郎妙計安天下」。話說在赤壁之戰,三國鼎立之後,東吳主將周瑜向孫權獻計,假借要將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等劉備到了東吳後,再把他押為人質,向蜀漢贖回荊州。 蜀漢謀臣諸葛亮洞悉周瑜計謀,他幫助劉備到東吳娶親後再逃回成都,周瑜於是帶兵追來,卻被諸葛亮的伏兵打敗,後來蜀國士兵...
上樑不正下樑歪 上樑和下樑,是中國古代建築物獨有的設計,後來被人用來借喻,上樑指上級或長輩,下樑則是下屬或後輩。此話比喻在上的人行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壞事,形成不良風氣。 此話出自晉·楊泉《物理論》:「上不正,下參差。」 中國古代房屋大多都是土木結構,要由木工師傅來建造完成。一般只有兩間房的房屋要有三樑六柱,有的房屋則是多樑多柱。木製房屋結構嚴密,具有很深奧的科學原理,所以一旦上樑安放不正,就會影響整個房屋結構,下樑自然也不正了。用此比喻如上司下屬的關係,也有異...
吾日三省吾身 這句說話出自《論語·學而篇》,是孔子學生曾參所說的,全句如下:「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意思是:我每天都再三自我反省:替別人做事有沒有竭盡所能?和朋友相處有沒有言而無信?師長傳授的知識有沒有好好複習? 現代都市人的投訴文化愈趨盛行,總愛在小事裏挑骨頭,但對於自己的過失往往視而不見,所以如果一個人每天懂得自我反省,必定會有所進步。 宋代學者朱熹對曾參「日省其身」的說法特別推崇,一...
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 當你處於困難時期或苦讀階段,身邊的人可能給你一句打氣的說話:「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意思是捱得過這千辛萬苦,才能獲取功名富貴,成為別人敬重的人。 此話出自明·馮夢龍輯《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難逢夫》:走出門來,只見大門上掛着一對聯:「十年受盡窗前苦,一舉成名天下聞。」這是古代讀書人的寫照。又見二門上有一對聯:「不受苦中苦,難為人上人。」後來成為民間俗語,改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要數中國歷史上「吃得苦中苦」的典範,首選明朝開國君主朱...
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 「孺子牛」源自一個父疼子的典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將典故改寫的句子。原句出自他於1932年的詩作《自嘲》。橫眉:怒目而視;千夫指:眾人的指責;孺子牛:甘心為群眾服務的人。二句的意思是對待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就甘願服務。 「孺子牛」源自一個父疼子的典故。《左傳‧哀公六年》:齊景公有個庶子名叫荼,景公...
千里馬常有 而伯樂不常有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出自唐代韓愈的《雜說四·馬說》,指的是有能之士(千里馬),也需要賞識他的人(伯樂)提攜與支持,才能成事。然而,這句話在現今世代仍合用嗎? 韓愈此文一開首便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伯樂,指春秋時期的孫陽,他擅長相馬(睇相的意思),後比喻為能夠發現人才的人;千里馬,指能日行千里的駿馬,後比喻為有才華之士。 先有伯樂,才能有千里馬的出現。觀乎歷史,漢朝有韓信被蕭何提攜;三國時期,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相助,都是千里馬遇上伯樂...
出污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 「出污泥而不染」這一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喻即使身邊的同儕品行惡劣,惡行昭彰,本身仍能鶴立雞群、獨善其身,不受身邊夥伴的影響,這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恰相反,因而受到大家的稱讚。 北宋時期的包青天鐵面無私、廉潔公正、不附權貴,敢替老百姓抱打不平,跟官場中人貪污成風形成強烈對比,可謂「出污泥而不染」的典範。 此語出自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原文提到晉陶淵明喜愛菊花,唐朝以來世人甚愛牡丹,唯獨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意思是說,蓮花從污泥裏生長出來,卻不沾染污...
掛羊頭賣狗肉 宋《五燈會元》載「懸羊頭,賣狗肉,壞後進,初幾滅」,意思是說表面上用好事作幌子,其實內裏做的是壞事。 這家推銷健康保健用品的店舖,表面上推廣全民保健,實際出售全無科學根據的產品並謀取暴利,掛羊頭賣狗肉,你們千萬不要上當!「掛羊頭賣狗肉」就是指以好的事情作幌子,內裏是做壞事。 這俗語源自當權者的愚昧和處事不公平。春秋時有位齊靈公特別愛女子穿男裝,於是下令宮女改穿男服。豈料這種風氣傳至民間並大受歡...
一失足成千古恨 曾經有古裝電影的蹺段是:風流倜儻的「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竟然考試作弊,更自形慚愧指「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這並非新構思的電影橋段,而是唐伯虎真實的經歷。 原來唐伯虎曾赴京應考,途中與富家子弟徐經結為好友。徐經同樣赴京試,他賄賂了主考官並取得試題後,也把試題告知唐伯虎。批卷時,其他考官發現徐經和唐伯虎的作答特別出色﹐追查後揭發賄賂一事。唐伯虎被押入牢中﹐其後他慨歎說「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感無地自容,虛渡半生。 後來,清魏子安改為「一...
一不做 二不休 「一不做,二不休」你會想到甚麼?搶劫案、殺人犯? 「一不做,二不休」本意強調做事的決心和堅持,不開始便算,既然已經開始便不要放棄,直至完成方休。這是沿自將軍張光晟被行刑前的一句說話。 唐代末年,唐德宗因叛軍兵變而逃離皇宮,叛軍擁立太尉朱酢為帝,朝中大將張光晟亦變節。未幾,朱酢失勢,張光晟眼見大勢已去,決定率領殘部投降。唐軍將領李光晟答應奏告唐...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 「蟷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句古代有名的成語,旨在向人們發出警惕:只顧眼前的利益,忽視了背後看不見的危險,瞻前而不顧後,結果可以很嚴重。 有時候我們會形容只顧搶掠的劫匪,被守候多時的警方一網成擒,正應驗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 成語的典故出自《莊子‧山木篇》,莊子在雕陵的栗林間遊憩時,看見一隻巨鳥,撞到莊子的額頭,並飛進樹林裏,停在樹枝上。莊子覺得奇怪,於是拿起彈弓跟隨在後。 莊子往樹叢裏望,發現有隻蟬躲在樹蔭裏...
書到用時方恨少 事非經過不知難 這兩句說話出自南宋.陸游《格言聯》:當人去尋求知識,要實際運用時,就會發覺自己在書中所學的知識很少;有些事情如非親身經歷,亦不知其難處。 就如文憑試考生進入試場,面對說明文需要大量佐證時,就會慨歎自己平日閱讀的書本量不足,涉獵的知識面不夠廣,所以下筆有困難,未能暢所欲言。另一方面,當人面對困難,不知如何決擇時,旁人總愛指指點點,給予意見,但實際經歷過事情的人,才明白箇中難處。 因此,此二句話應合併來看,人必須追求「真知」,也需要...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古代文人的胸襟,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兩句可見一斑。 明楊慎的《臨江仙》以滾滾而來的長江水,一去不返,比喻歷來幾多英雄人物也像被長江的浪花蓋過一樣,在時光流逝中消失不返。這兩句的意思也就是《臨江仙》中第三句—「是非成敗轉頭空」,在歷史的長河中,不論是與非,抑或敗與榮辱,轉眼之間都成為過去;也用來訓喻過於看重名利和權勢的人。 例如,這名政客縱使今天...
君子不記小人過 君子是古代社會中極為高尚的性格象徵,也是完美無瑕的典範,所以不會與小人一般見識。對於小人的過錯,大量的君子絕不會放於心上的。 正如《論語》「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解作謙卑)以出之,信之成之。君子哉!」而「君子不記小人過」指君子量度寛宏,能夠忍耐,就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合理事情,小人對自己的不好,都會忍耐和寛恕。相反,小人正是無德智修養的人,此處就凸顯了君子的高尚品格。這亦有另一說法,是「大人不記小人過」,意...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 勤學苦練是中國人的傳統精神,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出自《禮記.學記》的諺語,就是體驗中國人傳統精神的寫照,意思是玉石不加工、不琢磨,不能成為器皿。人不經過培養﹑鍛鍊,就不能成材。 關於「玉不琢,不成器」,背後有一個故事值得一看。從前,楚國有個人叫卞和。他在山裏找到了一塊還沒琢磨過的玉石,將之呈給當時的楚厲王。然而,皇宮的玉匠竟說這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後來,武王繼位,卞和又將這玉石獻給武王,這塊玉石仍得不到人賞識。卞和失望的抱着石頭,在山腳下哭了三天三夜。 文王即位後知道...
父母在 不遠遊 遊必有方 現今社會,交通方便發達,大家經常去長途旅行,但在古代,遠行可能意味數年不歸,如果家中有年邁的父母親,如何是好呢?因此古代就有「父母在,不遠遊」的說法。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出自《論語·里仁》。意思是父母仍然健在,做子女的不應遠遊,即使遠遊,也應留下方向,即遠遊的地點讓父母知道。問題是孔子在戰國時期也周遊列國,他是否等於沒有遵照此建議呢?現在通訊發達,我們又是否仍要遵守此規條呢? 事實上,孔子的父和母,分別在他3歲及17歲就已經仙遊。...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曾經滄海難為水這句說話曾經在80、90年代非常流行,但卻不是很多人聽過後面的一句:除卻巫山不是雲。這句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原來去到今天已經有不再一樣的意思。 這二句話出自唐·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詩中首二句,表達了詩人對已離世妻子思念之情。現代人引申為當有些人愈見多識廣時,就不會像其他人一般的孤陋寡聞、隨波逐流。 「滄海」出自於《孟子·盡心》「觀於海者難為水」。至於詩中的「滄海」,指的是波濤洶湧的大海,當你見過真正的大海,對於其他「水」都不屑一顧...
襄王有夢 神女無心 現代社會經常講男追女或者女追男,當男生有意追求女生卻遭拒絕時,我們會以「襄王有夢,神女無心」來形容;當情況相反,即女生有意,但男生無情時,就說成「神女有心,襄王無夢」。但其實如果從詞語的典故由來而言,其實只有前者。 神女這個詞大家都聽過,但原來神女是指巫山神女。她是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相傳為上古炎帝的女兒,未嫁而死,結果葬於巫山之陽,因此就有巫山神女的說法。而據傳說,神女曾經與楚國的楚懷王有一段情。 而懷王之子楚襄王,亦聽聞神女貌若天仙,欲予以追求。宋玉在《神女賦》中花了大量筆墨來讚頌神女「上古既無,世所未...
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比喻強中更有強中手,勸戒人不能自滿自大。 《濟公傳.第一八八回》:「豈不知泰山高矣,泰山之上還有天;滄海深矣,滄海之下還有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事膽要大而心要小,智要圓而行欲方,見狸貓而當虎看,方保無虞。」 泰山雖然高,但事實是還有山比它高,山之上還有天;滄海雖然深,但仍有比它深的海,之下仍有水底。這個比喻放在人之中,就是要說...
每日一詞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 「打咗珍可以去見soon仔!」還記得在疫情期間,在宣傳長者打疫苗的廣告片中,一位100歲婆婆說了這句話嗎? 「打珍」其實是「打針」,「soon仔」是「孫仔」,全句意思是:打了針便可以去見孫仔了。當時「soon仔」還一度成為潮語。 這位婆婆說的方言近似台山話,但又算精準,因為台山話的「仔」叫「doi」,「靚仔」台山話發音為「靚doi」,因此「孫仔」的在台山話的發音為「soon doi」。 說起台山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