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5-28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高樓林立,摩天大廈的數目更是全球之冠!根據「全球高層建築和城市人居委員會(CTBUH)」2023年最新資料,香港一共有553座150米高的摩天大樓,數量是全球最多,大幅拋離第二名的深圳(367座)和第三名的紐約(314座)!
自從上世紀中,港府放寬建築物的高度限制,摩天大樓如雨後春筍,愈建愈多,高度更屢創新高;單是過去50年,先後有6座建築先後當上「香港最高建築」,一起看看它們是誰吧!
1973年|怡和大廈|受太太啟發 傳統方窗變圓形
提到怡和大廈,最多人記得它外牆的1,748個圓形窗戶。這裏前稱康樂大廈,落成時高178.5米,共有52層,70年代一直是香港和亞洲最高建築物,由知名建築師木下一設計。
木下一說過,怡和大廈的圓形窗戶,靈感源自他太太。有次太太問他:為甚麼建築物的窗總是方形,為甚麼不能是圓形?這番話啟發了他。
怡和大廈乃採用「筒中筒」的結構興建:塔心是由電梯、樓梯等公共設施組成的內筒,而外筒則採用竹筒的原理,把外壁變成可抵擋強風的結構牆。不過這個設計有個缺點,就是會局限窗戶大小。因為在結構牆開洞,猶如在紙上打孔,若在大樓開鑽方形窗洞,方洞的稜角會成為最易破爛和影響結構的弱點,而圓形窗洞正好解決這個問題,改善弱點之餘更成為大樓一大特色。
延伸閱讀:怡和洋行與怡和大廈的前世今生
1980年|合和中心|老闆兼任建築師 圓筒設計攞過獎
到灣仔合和中心的旋轉餐廳吃自助餐,是不少旅客的指定動作,其實合和中心也曾於80年代做過香港和亞洲最高建築。
合和中心屬於合和實業旗下,而大樓更是由合和創辦人胡應湘親自設計,建築由兩個內筒牆和一個外筒牆組成,圓心位置是電梯,中層是洗手間、儲物室和管理通道,最外層則為寫字樓和商場,大廈曾獲頒英國結構工程學會大獎。
延伸閱讀:改革開放|港商胡應湘推動建設廣深高速 造就珠三角「黃金通道」
1990年|中銀大廈|貝聿銘低成本傑作 外形似刀惹風水禍
中銀大廈是美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的大作,曾於1990至1992年成為香港最高建築。這座劃時代的建築,高315米,共有70層,以竹子為設計藍本,寓意「節節上升」。當年貝聿銘僅花了10億港元便把它建造出來,比起滙豐銀行總行的52億港元造價便宜得多,而且中銀大廈的建築面積更是滙豐銀行的兩倍。
貝聿銘之所以能壓低造價,是因為他在興建方法上採用了一種嶄新結構,以四組三稜柱作主要承重點,大幅減少鋼材使用,既可節省成本,也可透過分階段減少樓面積,把大廈的層數加至70層,使外觀更加獨特創新。
不過,大樓破格的外觀卻被指似「尖刀刺天」,影響風水,有人甚至把1986年訪京途中心臟病發猝死的港督尤德,以及1987年爆發股災等負面新聞,歸咎於中銀大廈的興建。
延伸閱讀:貝聿銘設計中銀大廈 暗與滙豐較勁
1992年|中環廣場|名不符實在灣仔 全港首幢三角寫字樓
雖然名為「中環廣場」,但實際位置卻在灣仔港灣道、入境事務大樓旁邊。
1992年落成的中環廣場,高375米,共有78層,由本地知名建築師劉榮廣設計,是全港首幢全幢採用三角形設計的寫字樓。由於大廈附近高樓林立,若以傳統方形大樓建設,可能只得少數租戶能享海景,如今大廈設計成三角形,尖端向海,就有三分二租戶可以望見海景,提升物業價值。
2003年|國際金融中心二期|大樓外型參考這個手勢興建?
比鄰中環碼頭的國際金融中心二期(Two IFC)是香江的金融地標,大樓高420米,共88層,2003年開始成為香港之巔,落成時也是全球第5高建築。
國金二期由設計過吉隆坡雙子塔的美國建築師Cesar Pelli設計,外形以「招手」的手勢為設計靈感,有向海外朋友表示歡迎之意。
事實上,國金二期在國際間有一定知名度,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與2008年上映的超級英雄片《蝙蝠俠:黑夜之神》曾經在該處取景有關,劇中蝙蝠俠更在國金二期頂樓一躍而下,成為東方之珠夜景的最佳宣傳。
延伸閱讀:國際金融中心IFC本是圓形建築!改建原因與風水有關?
2011年|環球貿易廣場|燈光音樂表演 列健力士世界紀錄
由2011年開始,香港最高建築的寶座就由高484米、一共有118層的西九龍環球貿易廣場(ICC)蟬聯。建築由國際知名的KPF建築事務所及王歐陽(香港)聯手設計,整幢大樓由核心主樓及8條外圍支柱支撐,外圍的玻璃幕牆如龍鱗般,由樓頂舖至地面,再連接儼如龍尾的低層部分。
這幢集酒店、住宅、寫字樓和商場於一身的大樓,猶如一座垂直城市;為應付龐大人流,共設有超過80部升降機。從遠處看,環球貿易廣場與維港對岸的國際金融中心二期遙遙相對,兩者像一道宏偉的「維港門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