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0-07
走在香港街頭,放眼望去都有不少幾十層高的商廈或住宅大廈;但在1970年代,全港只有一幢摩天大廈(通常指樓高逾150米的大廈),就是178米坐落中環的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70年代,康樂大廈是香港及亞洲最高的建築物,跟外國摩天大廈看齊,曾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前往觀賞。
早年建屋不高於5層 73年康樂大廈開先例建52層


為什麼香港在70年代才有摩天大廈?原因是政府早於1903年設下建築物高度限制,若要興建超過5層高的建築物,必須得到港督會同行政局同意,所以香港早年的樓宇多是四層高加天台的設計。直到1955年,政府才放寬建築物高度。
1960、70年代香港經濟快速發展,1971年10月7日康樂大廈開始動工興建,1973年4月落成,成為香港首幢樓高52層的摩天大廈。
康樂大廈改名怡和大廈 圓形玻璃窗設計打破常規

康樂大廈初時因旁邊的康樂廣場而得名,至1988年香港最大的英資財團怡和總部搬遷至大廈後,改名為怡和大廈。
這幢摩天大廈最大的特色,必然是其別樹一幟的圓形玻璃窗設計;有別常見的方形或長方形玻璃窗。怡和大廈的建築師木下一曾表示,靈感是來自他太太偶爾問起建築物的玻璃窗為什麼總是方形,於是他突破常規,為大廈創造了一排排圓窗,成為焦點;也令怡和大廈成為了香港的地標。


延伸閱讀:中環街市舊照片 看香港歷史變遷
怡和大廈建行人天橋網絡 遊走中環商廈無障礙

1970年至80年代,香港商業重心的中環全速發展,不少重要的商業和金融活動都在中環頻繁舉行,因而對商廈的需要和要求也大增。怡和大廈落成後提供了大量商廈單位,更是將甲級商廈的標準提升,大大便利了商業和金融活動的進行。
怡和大廈亦建設了行人天橋網絡,連接中環其他主要商廈,由畢打街至怡和大廈,在80年代再伸延至交易廣場和上環一帶,為商業活動往來帶來很多方便。
怡和大廈自70年代開先例建成為摩天大廈,不論是大廈的高度,或是在國際金融中心的高度,同樣成為了好的榜樣。
延伸閱讀:原來真的是軍艦 政府總部添馬艦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