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3-01-23
農曆年初三是「赤口」,根據中國傳統習俗,由於當日容易引起口舌衝突,很多人都避免向親友拜年。在香港,不少人會趁這一天入廟拜神祈福,又或者到馬場行大運,買賀歲馬碰運氣,希望新一年「橫財就手」。
香港賽馬運動過百年歷史 最初僅一年一次
現代賽馬運動在香港已有超過100歷史,由英國人在19世紀中引進。如今跑馬地及沙田馬場每星期都有馬跑,但在香港開埠初期,每年只有一次賽馬活動,舉行時間正正是中國人最重視的農曆新年期間。
談香港的賽馬運動,自然要由跑馬地說起。
跑馬地原稱黃泥涌,是一片沼澤地,該處有一條帶有很多黃泥的小涌,因而得名。1846年,港英政府把黃泥涌谷的農地收歸官有,開闢跑馬賽道,於是才有了「跑馬地」的稱呼。
賽馬原為高尚社交 1890年引入博彩機制
馬場是早期香港最重要和高尚的社交場合,在每年一度的「周年大賽馬」,觀眾席上不乏達官貴胄,多位港督如戴維斯、梅理等,都曾積極參與賽馬活動。
初期的跑馬地馬場只設簡單的竹棚供會員觀賽,普通市民不得其門而入,老百姓只好跑到馬場附近一塊被稱為「大石鼓」的巨石上觀賞賽事。
有別於今天的賽馬模式,當年的比賽,不少是跳欄等馬術運動項目,當時甚至有內地的騎師專程到香港參戰。
舉辦初期,賽馬活動其實未跟賭博掛鈎,直至1890年代才引入彩池、投注和博彩機制。
作為農曆新年盛事,每年的賽馬日,馬場一帶都擠滿男女老幼,現場有很多售賣熟食的小販攤檔,熱鬧程度堪比嘉年華會。
1970年代賽馬職業化 沙田馬場落成 邁向新里程
如今主理香港賽馬活動的香港賽馬會在1884年成立,其最大功績,莫過於把賽馬這項娛樂活動,提升至世界級的體育、博彩及慈善盛事。
1970年代,可說是香港賽馬運動的轉捩點和里程碑。
隨着賽馬會在1971年由業餘發展成職業機構,引入職業騎師;1973年香港開始有夜馬跑,場外投注服務實施,應對非法外圍賭博;1978年沙田馬場落成啟用,香港賽馬運動愈見普及,亦開始步入專門化、規範化及國際化。
鄧小平:「馬照跑、舞照跳」 喻回歸生活不變
當年中英雙方就香港前途談判,鄧小平曾經以「馬照跑、舞照跳」形容1997年回歸後的香港,足證賽馬早已是香港人生活一部分。
2008年,香港更憑着頂尖的軟硬配套,成為北京奧運馬術項目的協辦城市,為香港體壇寫下光輝一頁。
延伸閱讀:回顧「1997」香港前途 中英判談的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