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11-16
近10年,中國科技發展取得驚人成就。2012年中央電視台(CCTV)推出了一部有關中國重大工程項目的紀錄片——《超級工程》,節目製作精良,深受歡迎。
其後CCTV推出同系列的《超級工程Ⅱ》和《超級工程(第三季)縱橫中國》,向全球觀眾呈現更多範疇、更多元化的科技發展。今年是《超級工程》第1季播出10周年,讓我們一同重溫,回顧中國科技的里程碑。
超級工程構建超級時代
第1季的《超級工程》共5集,前後拍攝一年多,講述港珠澳大橋、上海中心大廈、北京地鐵網絡、海上巨型風機和超級LNG船五個重大工程項目。
第1集有關港珠澳大橋工程的章節,相信最能觸動港人。位於珠江口伶仃洋海域的港珠澳大橋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是全球最長的橋隧組合跨海通道。
然而,這座橋的建造工程浩大且相當複雜,其複雜的海床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長的跨海距離……這些因素將修建跨海大橋的難度推至頂峰。
《超級工程》帶領觀眾,跟着港珠澳大橋工程師方明山了解建造大橋所面對的困難,解釋工程人員如何進行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完成橋隧組合的跨海通道工程。
港珠澳大橋落成後,從珠海、澳門抵達香港的陸路交通時間將由原來的4小時縮短至30分鐘,影響相當深遠。
延伸閱讀:中國高鐵里程突破4萬公里 可繞赤道一圈
從《超級工程》看基礎建設如何惠民
《超級工程》系列每季都會聚焦不同的主題,但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內容都離不開真正有利民眾生活的惠民工程。
2016年播出的《超級工程Ⅱ》,從中國路、中國橋、中國車、中國港4個範疇入手,展現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交通運輸方面的建設成就。
2017年的《超級工程(第三季)縱橫中國》格局更大,講述人民最基本的需求,即是衣、食、住、行這四方面背後的產業鏈,讓觀眾了解「超級工程」如何與生活息息相關。
儘管中國是農業大國,但要滿足14億人口的食物需求確實不易。《超級工程(第三季)縱橫中國》第1集《食物供應》,便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完整、完善的農產品產業鏈。
這一集內容讓觀眾了解到中國多年來如何利用溫室大棚種植、無人機噴灑農藥、袁隆平雜交水稻技術、深圳國家基因庫的幫助增加農產量,以及如何化解供需配給的問題。
產業鏈上每一環相互協作,優勢互補,為食物供應提供保障。從工程項目來說,溫室大棚這些項目難度並不算高,但是成功將這些工程組合成食物供應系統,則讓人震撼。
延伸閱讀:中國農業 讓百姓餐桌更豐富吃得更健康
《超級工程》不走煽情路線 用事實說話
《超級工程》系列雖然是講述中國的科技成就,但卻不是「歌功頌德」的一片唱好,而是一步步利用鏡頭讓觀眾認識每個工程的技術,解構箇中的局限與困難,讓觀眾明白每個項目如何帶動社會發展。
總導演李炳曾說過:「《超級工程》全片拍得都是『乾貨』(意指不含吹噓水分,沒有虛假的成分)。這種題材,如果定位不準,一不小心就滑到『感動中國』那條路上了。」
利用潸然淚下的場景唱好國家,意圖感動觀眾,這種手法並非《超級工程》的製作方向,《超級工程》請來大量專家、學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不同技術,站在第三方中立的視角上,審視和紀錄事物。他們認為這樣更加客觀,更能容易讓人信服。
真實展現中國科技創科發展的《超級工程》系列多年來有口皆碑,海內外觀眾紛紛讚歎中國的驚人發展,正是用事實證明不走煽情路線的紀錄片仍然可以震撼人心,帶來感動與認同。
《超級工程》焦點內容推介
這是一個橫跨20年的計劃,目標是打造上海最重要的的地標性建築。632米的高度,超越金茂大廈和環球金融中心,成為上海浦東最後一座超級摩天大樓——上海中心大廈。此集講述這座超級建築如何一步步建起,當中突破甚麼難題,又有甚麼意義。
港口是國內陸路網的終點,也是通往世界的起點,在中國經濟發展和全球的物流運輸中擔當着舉足輕重的角色。本集聚焦中國港口的建設和發展,展現中國作為港口大國的影響力。(網上圖片)
在城市這個有機體中,無數的系統在默默維繫着運轉,身處其中的我們,卻很少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此集帶領觀眾遊走城市的不同角落,了解城市的食物運輸、地下鐵路、垃圾處理、通信、醫療等系統工程,如何在24小時裏,周而復始為衣食住行提供強大的支持,原來科技已早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