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通識|榫卯是甚麽?

編輯︰流螢

  在中國傳統木建築中,有一種叫做「榫卯」的結構,其特色是不使用釘子就能穩固物件和建築,十分神奇。究竟「榫卯」的原理是甚麽?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榫卯」是一種中國傳統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通常應用在木建築、家具以及其他木製器械中。最基本的「榫卯」結構由兩個構件組成,以構件上形成的凹凸部分結合而成。

  構件中凸出的部分叫做「榫」或「榫頭」,而凹進去的部分稱為「卯」、「榫眼」或「榫槽」,首先將其中一個「榫」插入另一個「卯」中,兩者咬合並固定,便組成了「榫卯」。

  雖然在「榫卯」結構中,構件之間嚴密扣合,環環相扣,然而,它們卻不是牢牢地扣在一起,而是擁有可活動的彈性空間。

  這種「彈性結構」性質,能讓建築在遇上地震的衝擊時,隨着地震震動,建築部件彼此錯動,從而緩衝撞擊。

  這便是為何中國許多已上百年,甚至千年的古建築歷經風雨仍可屹立不倒,令人不得不敬佩古代匠人的建築智慧。

中國傳統「榫卯」結構
2009年,「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包含榫卯技術。(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相關標籤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植樹造林 莫過清明

  你知道嗎?自古以來,中國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所以也有人把清明節稱為植樹節。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是一個農諺,因為清明節前後,氣候條件很適合樹木生長,樹木種植以後,成活率高,生長快。

  這句農諺沒有文獻出處,但《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即是此時種植樹木成活率高,適宜植樹。

 

趣談中國文化|「三人成虎」是指三個人變成老虎?

2022-11-26

中國文化通識|中國四大名亭是?

2022-11-19

中國文化通識|中國四大名橋是?

2022-11-05

趣談中國文化|「連中三元」有多難?

2022-10-29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荷蘭水蓋;荷蘭水;飽死荷蘭豆

趣談中國文化|勳章又叫「荷蘭水蓋」?盤點消失的「荷蘭」廣東話

2024-10-28
文化百科;趣談中國文化;陶淵明;五斗米

趣談中國文化|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他的月薪有多少?

2024-04-17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