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2-01-08
提起萬宜水庫,你會想起什麼?普羅市民的答案是最大水塘,愛行山人士會說是地質公園,或者曾經是越南難民營所在地。無可否認,萬宜水庫的不同面貌,都給香港人帶來難忘的回憶。
二戰後香港人口急增 食水供不應求
二戰結束後,大量移民湧入,香港人口急增,由1931年約84萬人,至1961年增至逾310萬人,各種民生設施包括住屋、食水等都供不應求。香港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興建了不少大型水塘,又於1968年建成儲水量龐大的船灣淡水湖,惟面對人口增長迅速,仍不足應付食水需求。加上1960年代的嚴重水荒,1963年更實施每四天供水四小時的嚴厲制水措施,令市民苦不堪言。
為避免水荒重現,60年代引入東江水,穩定食水供應,港英政府又於1965年構思在西貢官門水道(即半島南岸與糧船灣洲的狹窄海道)建造大型水庫。
萬宜村變萬宜水庫 村落沉沒西壩水底
當年水道旁有多條鄉村,其中住有約400名客家人的爛泥灣村(後改名萬宜灣村),是當地最大的鄉村,萬宜水庫的名字便由此而來。由於水庫建成後,萬宜村會被淹沒,因而居民都要遷徙,最後遷至近西貢碼頭一帶,但萬宜村就沉在萬宜水庫西壩的水底了。
1971年動工、1978年11月完工的萬宜水庫,興建工程並不簡單,要在西貢半島和糧船灣築起兩條高達64米的堤壩,然後將海水抽出,再注入淡水,形成一個淡水湖,儲水量達2.81億立方米,令全港儲水量增至5.86億立方米。
萬宜水庫的輸水網絡龐大,輸水隧道長約25哩,主線長74,000呎,由萬宜水庫北潭涌起,橫越整個西貢半島,經過西貢大環村至沙田濾水廠。為配合萬宜水庫的工程,同年建成第二獅子山隧道,增加由沙田濾水廠至市區的地下輸水管數目,加強保障香港的食水供應。
延伸閱讀:香港隧道|興建獅子山隧道為了解決制水?
萬宜水庫逾40年來為香港市民肩負香港水務重任,我們每天扭開水龍頭,就有源源不絕的自來水,毋須再飽受水荒和制水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