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談中國文化|「呆若木雞」竟是誇獎?

編輯︰紀小婷

  中國文化中,不少字詞的含義都會隨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甚至演變成完全相反的含義。比如,呆若木雞這個成語,放在現在絕對是一個負面詞彙,但在古代卻不然。

  《莊子》當中有一個訓練鬥雞的故事,當中有一句: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這句話是用來形容一隻經過訓練的鬥雞,說它訓練好之後「即使聽到別的雞打鳴,已不會有甚麼變化或者反應,看上去像一隻木雞一樣,可以說它的德行已經完備了,沒有別的雞敢於應戰,看到它掉頭就跑。」

  可見,「望之似木雞」被視為鬥雞的最高境界,用來形容人的時候,最早的含義是指一個人氣定神閒,以靜制動,大智若愚。

  不過,這個成語流傳到如今,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只剩下字面意思,用以形容一個人很呆板、不懂變通。

相關標籤

儂好:上海話與邵氏影城

  上海作為中國內地第二大城市,上海話,即上海吳語(又稱滬語)於1930年代曾盛極一時。50年代香港的文化及電影圈,曾是上海人的天下,不少圈內人都懂一兩句上海話。

  50年代,不少上海人移民香港,邵氏父子電影公司(即邵氏兄弟的前身)老闆邵醉翁便是其一。他操一口寧波上海話:「阿拉」(即我們)、「儂好」(即你好)、「謝謝儂」(即謝謝你),懂者不多。 

  老闆是上海人,編劇部聘用了不少上海文人,上海話曾一度充斥了整個片場,那年代曾有人吐嘈:「如果不懂上海話,千萬別...

「十三點」與「十二點六十分」

  「十三點」這上海方言,詞義大抵是怪裏怪氣、傻頭傻腦的,大多用作取笑或不傷感情的罵人話。

  由於使用頻率極高,由「十三點」這方言衍生出不少與「十三點」完全同義的隱詞或暗喻,看得令人會心微笑。

  例如「B拆開」便是「十三點」的同義詞,只不過這詞語已化身成一道謎題,要人動動腦筋猜一猜:把英文字母「B」字拆開,就成一豎一彎的阿拉伯數字「13」。

  另一個表示「十三點」的隱詞是「十二點六十分」...

VR譯作「靈境」?盡顯中國文化韻味

2022-01-12

趣談中國文化|到底甚麼字值千金?

2022-01-05

趣談中國文化|在古代「笨」與智商無關?

2021-12-15

趣談中國文化|古人並非一日三餐?

2021-12-09
我要回應

(可輸入500字)

回應只代表會員個人觀點,不代表當代中國立場

荷蘭水蓋;荷蘭水;飽死荷蘭豆

趣談中國文化|勳章又叫「荷蘭水蓋」?盤點消失的「荷蘭」廣東話

2024-10-28
文化百科;趣談中國文化;陶淵明;五斗米

趣談中國文化|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他的月薪有多少?

2024-04-17
WeChat
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您的瀏覽體驗, 請確定您同意及接受我們的私隱政策才繼續瀏覽。
同意及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