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2-18
他是核試工程和爆炸力學專家,堅守戈壁半世紀,參與了中國全部45次核試,為國鑄盾;他確診癌症時已到了最末期,為了給後人留下盡量多科研資料,在生命最後27天他強忍劇痛,爭分奪秒地工作,直至眼睛再也睜不開。這位國家英雄就是林俊德。
林俊德扎根大漠半世紀 參與中國全部45次核試
林俊德1938年生於福建的貧窮農家,靠着國家的助學金完成中學和浙江大學機械系課程,之後加入軍工研究所工作,成為解放軍的一員,並被選派到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進修;該學院在黑龍江哈爾濱,它有一個更為人熟悉的簡稱──哈軍工。
1963年,25歲的林俊德被調入中國核試科研隊伍。從這一天起,他走進大漠,扎根羅布泊的馬蘭基地,那是中國唯一的核試驗基地。
林俊德第一項工作是負責研製測量核爆炸衝擊波壓力的儀器,並擔任組長。當時研製工作時間緊,卻沒有設備,也沒有技術,大家甚至這儀器長甚麼機都不知道,但林俊德和同事經過艱難探索,總算把它製造出來。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試驗,記下衝擊波數據、確認核爆炸成功的,正是林俊德研發的這部儀器。
此後林俊德繼續專注於核試驗工作,成為核試工程和爆炸力學專家。他曾擔任過基地的總工程師,卻堅持身體力行,不怕艱苦,哪裏有困難他就到哪裏去;他參與了中國全部的45次核試驗,見證中國核試驗從空白到成熟,從大氣層到地下....。
林俊德74歲仍在第一線 負責重大國防科研項目
上世紀90年代初,林俊德把地下核試驗應力波測量技術,向核試驗地震核查技術拓展,為中國在1996年最後一次核試之後,參與國際禁止核試的核查工作贏得了發言權。
在這幾十年間,林俊德為中國核事業奮鬥,為國鑄盾,卻沒法好好照顧自己的家庭;他帶出很多優秀的研究生、博士生,但卻沒時間親自指導女子,女兒卻沒能考上大學成了林俊德心裏的痛。
2012年,74歲的林俊德仍奮鬥在國防科研一線,擔任着軍方一個試驗基地的研究員。但大家發現他突然面容憔悴,又明顯消瘦,便勸他趕快接受身體檢查。
5月4日,住進北京301醫院的林俊德被確診為膽管癌,而且已到了晚期。
面對猝不及防的變故,林俊德感到愕然,卻沒有慌亂,他首先想到的是手頭上一個重大的國防科研項目還沒完成。
「我是搞科研的,最相信科學。請你們告訴我還有多少時間,我好安排工作。」這是林俊德得知自己身患絕症後,對醫生說的第一句話。
確診癌症晚期 林俊德為搶時間拒絕治療
醫生說,這種病雖然存活率低,但經過積極治療,生命是可以延續的,前題是必須馬上進行手術和化療……。
林俊德知道手術和化療後,可能趟在床上下不來後,也無法工作,他認為自己不能在這時候趴下,「不如讓我盡快完成任務」。林俊德決定與死神競賽,他拒絕了醫院治療方案,並執意出院,回到他的書案前。
大約兩星期後,也就是5月23日,林俊德在各方力勸下,總算住進了西安一間醫院。但他仍然拒絕手術,「我是搞核試驗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你們不要再勸我了」。他在病房裏繼續工作,希望為手上的科研碩目盡最後努力。
5月29日,林俊德的情況已經惡化,身上插滿了維持生命的喉管了,還要戴着氧氣面罩,他知道自己的時間真的很少了。他爭分奪秒,在手提電腦裏整理了1.5G科研資料,3次用加密電話打到實驗室指導科研工作......。
辦公桌搬進病房 林俊德離世當天9次忍痛下床
當他感到稍微有點兒精力,又為一名博士生的畢業論文寫下300多字評語和6條建議﹔並在病房兩次召集課題組成員交代後續實驗任務。
對於前來慰問的親友,林俊德幾乎不近人情,「沒有時間了,看望我的人一分鐘就夠了,其他事問我愛人(妻子)就行了!」,即使對從福建老家遠道而來的親屬也是如此。
5月30日下午5點半,林俊德要求把辦公桌椅搬進病房。他在醫護人員攙扶下,艱難地坐在了椅子上,強撑着劇痛,一直工作到當晚9時45分。
5月31日,林俊德先後9次下床工作。這時他腹脹如鼓,呼吸困難,已極度虛弱,每點一下鼠標都要喘一大口氣。
當天下午,半昏半醒的林俊德反複叮嚀學生和家人,辦公室裏還有甚麼資料要整理,密碼箱怎麼打開,整理時要注意保密……。
終於,林俊德的眼睛再沒法睜開,晚上8時15分,他離開人世。
這一刻,在場的親友和醫護人員再也控制不了,一個個掩面而泣,主治醫生更一下子跪在床前,向這位堅強的軍人、執着的科學家深深地三叩首……。
林俊德的骨灰,按照他生前意願,安葬在羅布泊的馬蘭基地。
延伸閱讀:林俊德:「院士不可能樣樣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