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10-26
來莫高窟之前,曾看過《人民文學》刊登的報告文學《祁連山下》,主人公「尚達」就是大名鼎鼎的常書鴻先生(享年90歲)的原型。常先生曾經留學法國10年,是著名畫家。他在法國留學時,在塞納河畔的舊書攤上看到一本《敦煌圖錄》,為之震驚,想不到自己的祖國早有如此輝煌燦爛的藝術,而自己還在法國學習藝術。受敦煌藝術的感召,常先生從法國回到祖國來到了敦煌工作。
常書鴻遭逢夫妻離散 仍忍痛動員學生守護莫高窟
我想像中的常書鴻先生,應該是文質彬彬的儒雅學者形象,但在敦煌第一次見到他,着裝樸實的他就像敦煌本地的農民,一點不像留洋歸來的大學者。
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1944年抗戰時期成立,常先生擔任第一任所長。他面對的莫高窟是500年無人管理,幾乎是滿目瘡痍、破敗不堪的廢墟。但他毫不退縮,把遠在重慶的妻子、兒女全部接來莫高窟安家落戶。
與此同時,他不斷地給遠方的學生們寫信,動員他們來敦煌工作,很快董希文、潘絜茲等一批年輕的畫家和學者陸續來到敦煌,開始了莫高窟的一些保護工作。
可是,常先生的妻子因忍受不了敦煌的艱苦生活,不辭而別。常先生雖遭遇家庭離散之痛,但為了敦煌事業,忍痛帶着兩個孩子,堅持留在莫高窟。
常書鴻難捨莫高窟 願全力守護免再遭劫難
1945年抗戰勝利後,第一批到藝術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幾乎都先後離開了敦煌。常先生遭受雪上加霜的打擊,但他不忍心讓初創的敦煌事業就此夭折,又去「招兵買馬」。段文傑、霍熙亮、孫儒僩、歐陽琳、李承仙、史葦湘等畫家又陸續來到敦煌,已停頓的工作又得以繼續。
當時的藝術研究所已經有20多名職工,在常書鴻先生的帶領下,開展了洞窟調查、編號、臨摹、清除積沙、整修破敗石窟、修築圍牆等工作,邁出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弘揚的第一步,結束了長期無人管理,任人偷盜和破壞的歷史,初創了敦煌基業。
延伸閱讀:敦煌莫高窟 世上最完整佛教藝術寶庫
為什麼常書鴻先生會留下來,一生堅守在莫高窟?他曾在自傳中寫下這樣一段感人肺腑的話。他說:「在不寐的長夜裏,忽而,我腦中又呈現出一幅幅風姿多彩的壁畫,那栩栩如生的塑像,繼而,我又想到第254窟中著名的北魏壁畫《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圖》,它那粗獷的畫風與深刻的寓意,又一次強烈地衝擊着我。我想,薩埵那太子可以捨身飼虎,我為什麼不能捨棄一切侍奉藝術、侍奉這座偉大的民族藝術寶庫呢?在這兵荒馬亂的動盪年代裏,它是多麼脆弱多麼需要保護,需要終生為它效力的人啊!我如果為了個人的一些挫折與磨難就放棄責任而退卻的話,這個劫後餘生的藝術寶庫,很可能隨時再遭劫難。」
常先生捨身慕道的精神感動了無數的人。(八之二)
(轉載自中華學社《中華大講堂》系列,內容和標題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