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7-16
和田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沙漠的邊緣,長期稱作于闐,以產美玉著稱。
歌舞廳探視和田潮流文化

于闐最早的居民是斯基泰人,說一種東伊朗語(塞語),但也有印度人和羌人。 于闐很早就成為佛教國,使用自己的文字(先是一種佉盧文;5世紀後用印度婆羅米字母拼寫塞語)。在古代西域諸國中,于闐與中原最為親密,也最早學會養蠶制絲。
延伸閱讀:張信剛雕像下聽琵琶曲 佛教藝術勝地庫車
唐代時,于闐是安西四鎮之一。于闐統治者以尉遲為姓,國王按例派王子到唐朝廷任侍從。不少於闐王族在長安定居,因此唐代有許多姓尉遲的將軍和官員。
我們在和田去看了一些文物古迹,也和當地老百姓有不少接觸。一天晚上我們去一個歌舞廳,見到不少穿着頗為入時的青年男女跳社交舞。在這個據稱伊斯蘭教氛圍很重的地方,看到這樣的歌舞場面,讓我體認到和田的多元化:這裏既有嚮往現代的新潮派,也有衣着和行為保守的復古派,而最多的則是兩者之間的生活派。
大膽試食街頭傳統食品


在和田的幾天還有兩件事讓我印象深刻。 一是祭我的五臟廟,地點在城中心,距離毛澤東和庫爾班大叔握手的銅像不遠處。那裏的攤子上有一種叫缸子肉的傳統烹飪,是在一個搪瓷杯中加小火慢煮着咕嘟咕嘟冒泡的肥羊肉,一般用饢蘸着食用。我們同行十幾人大都不太能消受這種美食,但是我天性好奇,大膽吃了一缸。賣缸子肉的老闆和附近的食客都對我給以讚賞。
延伸閱讀:絲綢之路︰昨日、今日、明日
另一件是一位樸實農民的故事。我們夫妻託本地人幫我們訂了一輛驢車去沙漠深處的熱瓦克佛寺遺址。那裏雖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路不熟的人很難進得去並出得來。我們路上來回,參觀留影一切順利。回到市裏,車方停穩,我們就見到去別處參觀的朋友,於是大家聊起了各自的見聞。這時候我一回頭,發現給我們趕驢車的那位農民不見了。三個鐘頭的勞頓沒有報酬怎麼行? 打聽了半天,有人知道他的住處。於是我們找到他家去,敲門一看,果然是他。
原來他太樸實,見到我們幾個朋友們談得熱烈,不好意思打攪,就靜悄悄地走了。我把錢給了他,然後兩人握手道別。兩個素昧平生的人,一個有善意,一個有誠意,雖然語言不通,以後也不會有機會再見面,但是我相信,我們彼此都珍惜這次握手。 (八之五)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張信剛《文明的地圖》,標題及分段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