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1-06-25
早期吐火羅人到達新疆東北部的草原後,有一部分人又到了吐魯番、鄯善、焉耆、庫車等地,成為南疆沙漠邊緣最早的居民。
魏晉南北朝漢人逃難到吐魯番
吐魯番地區是天山東部山間盆地,氣候炎熱但物產豐饒,幾千年來一直是人口聚集的農業和商業地區。西漢時,這裏是吐火羅人所建的車師國,都城交河距今天吐魯番市區大約10公里。
我曾經兩次去交河故城遺址,兩千年後還能看到它的輪廓,據此估計當時人口可能接近1萬。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批漢人為逃避戰亂而進入吐魯番地區;不少北方遊牧民族的人口也來到這裏。西元450年,車師國為柔然所滅;吐魯番先後由四個漢人家族統治,統稱高昌國。640年,唐滅高昌國,在吐魯番設安西都護府。但來自南方的吐蕃人後來也曾統治過吐魯番。
延伸閱讀:張信剛:去新疆 童年夢想成真
古代從敦煌到波斯的絲綢之路有北、中、南三路;吐魯番是北路與中路的重要樞紐。西元4至9世紀,絲綢之路上最活躍的粟特人大量聚集在吐魯番;他們把祆教、摩尼教和景教帶到吐魯番,然後再由這裏傳到蒙古高原與河西走廊。
回鶻人西遷吐魯番 建立高昌回鶻王國
西元8世紀,遊牧在蒙古高原的回紇(8世紀末期改稱回鶻)人通過與粟特人的接觸,放棄了薩滿教而轉信摩尼教,並且根據粟特字母創造了回鶻字母。由於回鶻人素來與唐親善,頗為熟悉漢文化,所以在創造回鶻文時,他們沒有採用粟特文自右向左橫寫的方式,而是模仿漢字自上而下直寫。
9世紀中,回鶻人受到來自蒙古高原之北的黠戛斯人的攻擊而逃逸。 一部分南遷到河西走廊;另一部分西遷到吐魯番地區,取代尊奉佛教而漢化的高昌國,建立了信奉摩尼教的高昌回鶻王國。之後,高昌回鶻又逐漸由摩尼教轉信在這一地區根基深厚的佛教。此外,9世紀中葉另有一批回鶻人遠遷蔥嶺(帕米爾高原)之西,與早前來到的突厥葛邏祿部結合,並開始和說波斯文信奉伊斯蘭教的薩曼尼王朝交往。
10世紀後半葉,中亞地區的回鶻人大多放棄了遊牧,改為定居農耕,並且建立起尊奉伊斯蘭教法的喀喇汗王朝。此後,他們以喀什噶爾(即喀什)為中心,逐漸向東擴展。 大約同一時期,尊奉佛教的高昌回鶻王國也逐漸西擴,轄有今日烏魯木齊、焉耆、庫車、阿克蘇等地,並一度佔領和田及喀什。
經歷征戰與交融 吐魯番人口文化大交匯
喀喇汗國先是向佛教地區葉爾羌(莎車)與于闐(和田)發動聖戰,於11世紀初獲得勝利,繼而又進攻高昌回鶻王國。12世紀初,新疆說東伊朗語、漢語和吐蕃語的人口都被回鶻人統治,逐漸改說回鶻(元時寫作「畏兀兒」;清末稱為「維吾爾」)語。12-14世紀,契丹人耶律大石所建的西遼,成吉思汗統禦的蒙古先後統治新疆,高昌汗國也先後為它們的屬國。
經過幾個世紀的征戰與交融,新疆的人口於16世紀全面伊斯蘭化。今天,吐魯番地區有古代絲綢之路上多種文字(吐火羅文、漢文、粟特文、摩尼文、吐蕃文、回鶻文)的寫本。不同的民族、語言、宗教和生活方式在這裏交匯過;今天吐魯番的人口和文化正是反映這一歷史過程。(八之二)
(經作者授權,轉載自張信剛《文明的地圖》,標題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