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4-12
在分析了中國在實現其國內目標方面的表現後,讓我們轉向中國與其他經濟體的國際比較。這種比較印證了諸如「中國經濟輸給其他經濟體」之類說法的荒謬性。
在這類國際比較中,和嚴謹的分析相反的那些用來進行政治宣傳的誤導性結論是如何被炮製出來的呢?這類比較的數據通常取自極短的時間,這種不具代表性的統計被稱為「摘櫻桃」現象,或者正如列寧所說,這屬於是「統計學上的『骯髒的勾當』」。這種方法總是得出錯誤的結論,在受新冠疫情影響的時期尤其如此,因為封鎖和類似的相關措施引發了極端劇烈的短期經濟波動。因此,在進行國際比較時,最合適拿來比較的時間段是從疫情開始到出爐最新GDP數據的年度。
羅思義:中國GDP增速是美國的兩倍多
如上文所述,2023年中國GDP增長5.2%,美國則為2.5%——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是美國的兩倍多,但也有必要指出,2023年美國GDP增速高於美國年均增速——按照12年移動平均線計算美國年均增速為2.3%,按照20年移動平均線計算則僅為2.1%。因此,儘管2023年中國經濟增速是美國的兩倍多,但這一數字實際上對美國來說有些恭維。
如圖2所示,自疫情爆發以來的整個時期,中國GDP增長20.1%,美國則為8.1%。也就是說,自疫情爆發以來,中國GDP增速是美國的2.5倍。中國GDP年均增速為4.7%,而美國為2.0%。
因此,可以看出,諸如中國經濟「停滯不前」或「美國驚人強勁的經濟表現超過了所有主要貿易夥伴」之類的說法純屬假新聞。這種假新聞出現在美國媒體上,要麼是出於蓄意宣傳,要麼是完全草率的新聞報道。

羅思義:中國GDP增長大幅拋離歐元區
讓我們轉向比美國更廣泛的國際比較。這些數據反映了大多數「全球北方」經濟體(通常被稱為「西方」)經歷的極端負面情況,以及中國和這些經濟體相比的出色表現。圖3呈現的是世界三大經濟中心——中國、美國和歐元區的GDP增長比較。按當前匯率計算,這三者加起來佔世界GDP的57%,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則佔46%。他們在世界經濟中所佔的分量是無可比擬的。
關於這3個主要經濟中心的相對表現,截至本文撰稿時,2023年全年歐元區數據尚未出爐。但是,2023年四個季度的歐元區數據已單獨公佈,故而可以在此基礎上計算趨勢。這些數據表明,在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的4年裏,即疫情爆發以來的4年時間裏,中國GDP增長20.1%,美國為8.2%,而歐元區的情況則極為糟糕,過去4年的GDP年均增速僅為0.7%。
這些數據再次表明,西方媒體宣稱的「中國面臨經濟危機,西方經濟表現良好」的說法極其荒謬——純屬幻想,且與現實脫節。

羅思義:中國GDP增幅 比英法日德高10倍
接下來讓我們將中國與所有G7國家(即主要發達經濟體)進行比較。顯而易見,比較的結果如出一轍(見圖4)。除日本和英國外,中國和其他G7經濟體的2023年全年GDP數據均已出爐。中國的表現遠遠優於其他主要發達經濟體。
自疫情爆發4年以來,中國GDP增長20.1%,美國為8.1%,加拿大為5.4%,意大利為3.1%,英國為1.8%,法國為1.7%,日本為1.1%,德國為0.7%。
因此,同期中國GDP增速是美國的2.5倍,是加拿大的近4倍,是意大利的近7倍,是英國的11倍,是法國的12倍,是日本的18倍,是德國的近29倍。
在此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4.7%,美國為2.0%,加拿大為1.3%,意大利為0.8%,英國為0.4%,法國為0.4%,日本為0.3%,德國為0.2%。
因此,可以看出,中國經濟表現遠遠優於美國,而七國集團所有主要經濟體的表現堪稱極為糟糕——它們的GDP年均增速均為1%左右,甚至低於1%。

羅思義:金磚國家GDP增幅亦難與中國攀比
圖5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4年1月的預測,對中國與主要發展中經濟體——金磚國家增長表現進行了比較。自疫情爆發以來,2019至2023年,中國GDP增長20.1%,印度為17.5%,巴西為7.7%,俄羅斯為3.7%,南非為0.9%。
這些數據證實,全球南方主要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快於全球北方大多數主要經濟體,這是全球南方崛起的一部分,這種快速增長也引起人們對印度良好表現的關注。但中國的經濟增速是除印度以外的所有金磚國家的2.5倍多。應該指出的是,印度的發展階段遠低於其他金磚國家——按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其他金磚國家都屬於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而印度屬於中等偏下收入經濟體。

除了對上述主要經濟體的個別比較外,圖6還呈現了總體比較情況。儘管中國必須實現4.6%的年均增速,但西方高收入經濟體的增長率中值僅為1.9%,美國為2.3%,發展中經濟體為3.0%。也就是說,要實現2035年目標,中國的增長速度必須是美國長期年均增速的兩倍,是高收入經濟體增長率中值的近2.5倍,高於發展中經濟體增長率中值50%以上。正如上文所述,中國迄今為止的表現是高於這個標準的。

但這些事實表明瞭一種中國經濟可能發生的極端危險的情況,那就是部分中國媒體鼓吹的「中國應該通過大幅提高消費佔GDP比重來靠近西方經濟的宏觀經濟結構」,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如果中國採用西方經濟體的宏觀經濟結構,那麼中國自然會放緩至西方經濟體相同的增長率,從而無法實現2035年經濟目標。中國將恰恰陷入馬丁·沃爾夫(編按: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準確診斷出的負面結果——下降到和美國相當的增長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四之三)
(轉載自觀察者網,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