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日期 : 2025-02-21
本文基於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2023年5月23日在意大利佛羅倫斯歐洲大學學院(EUI)跨國治理學院發表的演講翻譯記錄。該次演講的主題為「歐洲未來中的中國與中國未來中的歐洲」,內容聚焦中國與歐美關係。楊榮文的演講涉及多個主題,包括歐洲日益高漲的反華情緒、中國建造圍牆以保護其文化的傾向,以及美國的主導地位逐漸削弱,預示潛在的全球權力轉移,以及對世界的深遠影響。
楊榮文:要說服他人 先要吸引人
當教宗前往羅興亞難民營探訪時,在孟加拉的科克斯巴扎爾,為了安慰他們,他說上帝是羅興亞人。當我在新加坡向北京大學校友致辭時,在五四運動100周年之際,我說,上帝是中國人。觀眾席上頓時騷動起來。這不是甚麼新鮮事,耶穌會士自始明白這一點,這樣才能說服人,才能吸引人。
你必須置身其中,直面這種文化,只有當你這樣做的時候、當你對我感興趣的時候,我喜歡你是因為你對我感興趣,如果你對我毫無興趣,只想向我傳教,那我也不會對你感興趣。但如果你對我的恐懼、我的希望感興趣,那我就覺得你很有魅力。
說服過程由此開始發生化學效應。

楊榮文:中國毋忘歷史 同時選擇往前看 成長發展
在歐洲和中國之間,這就是化學反應。但在西方強盛時期,不再需要任何化學效應,因為互動是通過武力,你正在失去這種強制力,但你仍有許多東西要對世界其他地區傳授,不是通過傳教來實現,而是要具備吸引力、對他人感興趣,你就會變得有魅力。當你開始對別人有興趣,交流的過程即展開。
你們剛剛(編按:2023年)在廣島召開了七國集團峰會(G7),而其中有許多言論中國人覺得非常無禮,因為他所描述的中國,在中國人看來並不公允。他們還記得七大工業國組織中的8個國家──如果你去掉加拿大,加入奧匈帝國和俄羅斯,這8個國家就是侵略中國臭名昭著、1898年的八國聯軍。所有的中國人都記得他們如何蹂躪中國,並帶走了至今仍收藏在西方博物館中的文物。當G7提出這些指責時,人們做出反應,但他們已經決定他們要成長發展。
今天的中國不是100年前的中國。
2003年,一大批學者編寫了精彩的影集,分12集播出,每集45分鐘,名稱叫《大國崛起》。它始於葡萄牙的航海家亨利,以及這個小國如何在世界的盡頭,他在收復失地運動結束後決定遠航,其次是西班牙。教皇仲裁以《托德西利亞斯條約》,將世界一分為二,這真是驚人之舉。
延伸閱讀:羅思義:為何說穆迪IMF預測不準確 淪為假新聞?這些數據說明一切
楊榮文引用《大國崛起》 指中國通過研究學習 避免犯錯

然後他們談到荷蘭,以及他是如何創建股份公司。這在全球金融領域是一個偉大的創新──有限責任的理念。當然我們今天也有許多問題,但如果沒有有限責任,現代經濟就不可能出現。因此,我們必須感謝荷蘭人。
關於法國的一集非常吸引人,因為它開始於法國議會的辯論,關於大仲馬是否應進入萬神殿的問題,雅克希拉克主導了這過程。旁白說:這是哪個國家?這是甚麼文明?竟然為了一個作家而引發了一場全國性的辯論。
還有俄羅斯,這一集的開頭是彼得大帝目睹自己的兒子被處死,說明改革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如果你失敗了,你就會死。
英國有兩集,在其中一集,他們引用邱吉爾的話說,莎士比亞對帝國更重要、更有價值,比整個印度還多......
這是一種反思。該影集的製作沒有任何怨言,幾乎是欽佩之情,但有一個目的──研究、學習、避免錯誤。
今天我要說,中國對歐洲的理解,遠遠超過歐洲對中國的了解,但要有化學反應,必須是雙向的。像主辦單位(STG跨國治理學院)這樣的機構,應該成為其中的一部分,繼續發揚馬可孛羅和利瑪竇的傳統。(九之六)
(轉載自STG Campus@YouTube,標題及內容經編輯整理)